徠芬CEO與其“發飆”,不如“致敬”雷軍
徠芬 CEO 葉洪新懟前員工的“鬧劇”,草草結束了。
徠芬CEO刪除懟前員工言論,並在微博表示:“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博主 @樓斌Robin也表示:“風波就到這吧。”
沒有往日輿論場裡的“大瓜”繼續爆料,也沒有對薄公堂的的劍拔弩張,雙方最終選擇了妥協。
對於徠芬而言這個結果,似乎還不錯。
畢竟,身爲老闆看到自家產品被質疑,氣不過發文很正常。人之常情可以理解,這個時候CEO到前臺,“開撕”前員工,還有了輿情,此時止戈也似乎是及時止損。
但輿論風波里,沒有贏家。
覆盤來看,這次的風波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開懟前員工“風波”後,徠芬贏了嗎?
事情的起因是一則媒體評測。
葉洪新轉發測評博主樓斌發佈的徠芬剃鬚刀與飛科對比的視頻,並且質疑:“看來有瓜吃了,徠芬剃鬚刀竟然打不過飛科?……收錢辦事沒問題,但不能沒有良心。 ”
隨後再次細數前員工潘堅(樓斌的哥哥)相關問題。並提到,潘堅勾結徠芬內部員工,一期0成本內容合作,但對公司報價50萬元(已收款),被公司發現後才永久解除合作。
如果說罵媒體“沒良心”,是義憤填膺,那麼向前員工“開炮”,就有那麼點“家醜外揚”的意思了。
CEO親自下場,多少有那麼點不體面。
首先,對接媒體這事兒是個輿情工作,本來不該老闆親自來做,除非老闆是資深公關、媒體出身.但百度百科顯示,葉洪新,1986年出生,浙江麗水人,初中學歷,並沒有相關履歷。
雖說葉洪新敢於直言,頗有鍾睒睒怒懟某音的風範,但在這事兒上可能還是有些欠考慮。
第一,葉洪新“開炮”,尷尬不是媒體,而是公關部。甚至直言:“自媒體收錢辦事沒問題,但不能沒有良心”。
這話公關聽了恐怕直撓頭:“這話能放到檯面上講?企業形象還要不要了?”
CEO代表企業形象,企業價值觀。老闆對外講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來影響,一頂價值觀不正的帽子扣上來,也難免就會給人口舌的機會。
從廣大吃瓜羣衆的角度看,可能難免心生疑問,徠芬這家企業到底有怎樣的價值觀?難道那些網上偏向徠芬的評測,都是“收錢辦事”?
第二,從做PR工作的角度來看,CEO微博開懟,容易把事態擴大化,很容易讓後續發展不受控制。
企業創始人、CEO的標籤勢能很強,特別是徠芬這樣的C端有廣大用戶的品牌,所以,CEO微博開懟前員工也好、開懟媒體也罷,本身就是傳播勢能很強的輿情事件。
如果再加上吃瓜羣衆的推波助瀾,事情鬧大了,對徠芬也是一種傷害。
這次輿情,也隱約涉及到了投資人、老團隊以及分錢的問題,已經有了往徠芬經營、業務上延伸的趨勢,再鬧下去,雙輸的局面可能會更慘。
也因此,適可而止,及時止損是最優解,還好徠芬意識到了這一點。
老闆下場引發輿情,這事兒本身就值得反思。
從一開始的質疑評測內容,徠芬其實是佔理,但葉洪新不斷升級態勢,反倒是陷入劣勢。
比如,葉洪新還稱,潘某在與徠芬非愉快“分手”後,因爲對徠芬信息的掌握,開始服務徠芬競品,反向攻打徠芬牙刷業務,且非常成功。
這就不單單是輿情爭議了。涉不涉及友商“不正當競爭”的問題?這樣的事情,以前有過是不是還有?PR、法務,要不要向友商“開炮”?
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CEO出面,相當於“大炮打蚊子”,成本不低,關鍵還沒什麼效果。
客觀來看,這事兒的處理,其實還是需要把PR工作前置,把業務的還給業務,把公關的還給公關。專業的事兒,還是由專業的人來幹。
找第二曲線?葉洪新還得學雷軍
這波徠芬輿情風波,說穿了源頭還是與業務相關。
葉洪新怒懟自媒體博主樓斌Robin,說到底還是不滿評測視頻中,對徠芬剃鬚刀產品的觀點,剃鬚刀這個品類爲啥重要?
可能是因爲徠芬迫切想要找到第二曲線。
但從商業邏輯上看,電動牙刷、吹風機賽道能跑出來,剃鬚刀行業未必就能跑出來。
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剃鬚刀這個品類沒有“消費紅利”。
剃鬚刀之所以沒有“消費紅利”,是因爲它只能做一把更便宜、剃得更乾淨的刀,而這一點飛科、飛利浦老將們已經做到位了,再往上,實在看不到技術迭代空間了,剃鬚刀核心技術(旋轉式、往復式)十年幾乎沒變過;
而吹風機之所以有紅利,是因爲它被戴森通過高速無刷電機重新定義了吹風機,從“吹乾頭髮”變成了“做造型、曬顏值”,完成了市場教育。
前者是私密工具,後者成了社交貨幣。
徠芬吹風機能火,很大程度是站在戴森的肩膀上。
戴森已經把高速吹風機的消費熱點炒了起來。
不過,戴森把馬達和外觀做到了極致,卻標出了天價,無意中給國貨留出了“花小錢也能精緻”的敘事空檔。
同時近年來,中國消費者越來越考慮性價比,徠芬順勢把高速吹風機技術降本做成“戴森同款體驗五分之一價”。
再用小紅書、抖音結合“精緻懶”等消費潮流包裝成流量,形成產品推廣。
本質上是平臺流量紅利與女性悅己消費合謀—用戶需要“性價比的精緻”,徠芬正好提供了“不丟面的平替”。
電動牙刷當年興起也有相似的外部紅利,借的是“萬物智能化”的風,像當初智能手環、智能音響等興起,一切智能化成爲了當時消費勢能點。
所以吹風機,電動牙刷能走出來,看似是電機技術,背後是消費風向。
徠芬平替戴森能火,本質上也是消費降級風向使然,而剃鬚刀卻借不到任何情緒與流量。
二是老牌剃鬚刀護城河太深,徠芬要想撬動,所需投入成本太高。
無論是飛利浦、傅銳、還是飛科,都是在電視時代成名的老將。
在當時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的年代,得電視廣告者得天下,就算沒有風也能造風。
電視媒介時代,既能讓一個人一夜成名,也能讓品牌也能一夜登頂。
像小瀋陽,再火誰能火過當年的小瀋陽。
如今互聯網年代,無法捧出當年的小瀋陽:上到70歲老人,下到幾歲孩童,人盡皆知;
也無法捧出一個品牌,把品牌名字焊在全國客廳裡,讓男人們不得不瞭解你,爲你買單,飛科當年在央視的洗腦廣告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智能手機的出現,讓全國人再也無法同時坐在電視機前,看着同一個節目,看着同一個廣告。
更多的是,大家各玩各的,看着不同的推薦視頻。
剃鬚刀老品牌繼承了電視媒介的遺產,佔據着消費者心智,儼然已經使其成爲了品牌的護城河。
剃鬚刀本身又是一個低頻且剛需的產品,平均更換週期3—5年,舊刀不壞就沒人願意多看一眼。
而且身爲一個男人,太瞭解男人調性了,像剃鬚刀這種品牌產品,一旦用習慣了,根本懶得換。
說句難聽的,如果不是爲了見人,許多男人甚至不會刮鬍子,所以又有哪個男的願意去了解一個剃鬚刀新品牌呢?
可以說,品牌心智已經被焊牢了。
除非你有辦法就像電視年代一樣,對這羣男人大規模洗腦。
現在徠芬要想通過媒介有效推廣,要麼通過短視頻,要麼通過電梯廣告。
但這也有短板,那就是成本太高了。
短視頻出圈要連續投dou+、買達人、做矩陣,一條真正的爆款往往是數百萬預算,而電梯廣告費也是動輒千萬,並且切入的人羣也實有限,更多地是針對寫字樓白領,無法做到目標羣體全覆蓋。
最關鍵的是投入多,還不一定有效。
相比電視年代,徠芬做剃鬚刀品牌推廣,相當不划算。
甚至可以說,老牌剃鬚刀用電視年代的“一次性全民洗腦”換來了長達幾十年的品牌租金。
在這個領域,徠芬需要對抗的不是剃鬚刀裡的“戴森”,而是一個時代。
飛科、吉列們已經吃盡了電視時代的紅利。
現在沒有新機會了。
三、剃鬚刀消費人羣畫像單一,留給徠芬發揮空間小。
買個吹風機,雖然主要面對女性,但全家人都能用。
而剃鬚刀,只能面對男性羣體,尤其是中年男性,更依賴剃鬚刀。
但衆所周知,家庭消費能力排行裡:女人>孩子>狗>中年男性。
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最多的消費,可能就是下班後默默地抽根菸。
受衆人羣消費能力低,市場空間自然有限,剃鬚刀產品所產生的溢價也自然有限。
但徠芬的成本低不了,這一點前文也說了。
事後諸葛亮角度看,徠芬把剃鬚刀作爲第二增長曲線,似乎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划算的買賣。
徠芬轉型的時候,以爲通過技術邏輯能跑通轉型,這樣想沒有錯。
但剃鬚刀是電子產品的同時,更是消費品。
消費品賽道是先有消費,技術只能是賣點的一部分。
汽車更是靠技術爲賣點的消費品,小米造車爲啥能成?
主要靠賣得是技術?
只能說是一部分,最關鍵的還是雷軍和小米本身就有粉絲,本身就有人願意爲其買單,而且把小米SU7做成保時捷樣式,也是爲了更好地吸引年輕羣體,尤其是吸引年輕女性。
雷軍和小米從開始就做好了市場調研、消費分析,纔有了現在成績。
走得主要不是技術邏輯、產品邏輯,而是消費品邏輯。
葉洪新與其在網上和媒體爭論,不如學學雷軍,如何做好營銷,把剃鬚刀產品送到中年男性的面前,讓他們眼前一亮,深深地愛上這款產品。
平替戴森,跟小米平替保時捷是一個邏輯。
不過,小米至少在品牌上真正做到了。
徠芬似乎還差一些。
至少C端認知上,徠芬品牌力,可能還是不如萌芽家、米家。
在剃鬚刀上,大衆心智還是停留在“飛科”、吉列。
最終還是認知戰問題。
也許,徠芬剃鬚刀產品不差,也許,媒體內容帶有某種傾向性。
但歸根到底,還是品牌工作沒做好,心智基礎不牢靠。
徠芬吹風機怎麼做起來的?
先是技術突破,然後加大投流,營銷費用支出,最後市場心智打開了。
剃鬚刀、吹風機,到最後都是賣品牌心智。
與其老闆出面爭論,不如真正拿出一款產品力、價格都吊打同行的電動剃鬚刀產品。
用事實來說話。
值得注意的,此次爭論,樓斌提到其兄離職得到的500萬,實爲葉洪新當年拉其入夥,承諾給的股份:上市前給5%,上市後再給2%。
我看到這,首先想到的是徠芬有沒有上市的打算?
天眼查APP融資歷程信息顯示,2022年,徠芬完成了天使輪融資,到2023年已經融資到B輪。
如果徠芬推進IPO,既可利用資本市場放大品牌聲量,又能爲產品推廣補充彈藥,徠芬整體勢能或再躍一級。
本文源自: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