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考慮危險,只想儘早趕走侵略者”(時空對話)

本報記者 黃曉慧

季銘近照。 本報記者 黃曉慧攝

位於上海市松江區的國鬆康養泗涇照護中心裡,101歲的季銘一早便穿好新四軍的軍裝,坐在窗前。看到記者走進來,他輕緩地舉起彎曲變形、僅存4指的右手,輕擺着打招呼。

幾個月前,季銘和老伴搬進這裡,一架木質灰漆的戰鬥機模型擺在房間最醒目的位置,這是季銘80多歲時製作的。

“以前只能仿照國際上先進的戰機做模型,現在我們國家有更先進的戰鬥機了。”季銘說這話時,嘴角微微上揚。

季銘1924年11月生於江蘇南通,13歲時因戰亂被迫輟學,赴滬當學徒,投身工人運動,後轉入地下抗日工作。1944年,他加入新四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次身負重傷,右眼失明,左耳失聰,失去兩指,體內殘留彈片至今未取出。

爲什麼參加抗日?

“日本人殘殺我同胞,一定要打倒日本鬼子”

13歲的季銘孤身到上海後,輾轉在酒廠、汽燈廠、皮革廠當學徒,最後在日本人的紗廠做童工。“日本人拿着棍子,看誰不順眼就打罵,想搜誰的身就搜。”老人頓了頓,“他們這麼做,就是要讓中國人看到他們就發抖,好奴役我們。”

從小喜歡畫畫的季銘,有次在書店看到豐子愷的“抗戰漫畫”,觸動很大。“日本人殘殺我同胞,一定要打倒日本鬼子,趕走侵略者!”此後,季銘開始秘密發放傳單、聯絡工友、參加遊行。

多次參與工人運動後,他的名字出現在汪僞特務機構的黑名單上。組織上緊急通知他回鄉避險,同時交給他一個新任務——動員更多人一起抗日。

回到南通後,經人介紹,他“潛伏”進入如皋一個僞軍槍械廠做技工。季銘暗地裡“搞破壞”,偷偷對槍械撞針做了處理,用彈性較差的鐵片替代鋼片,讓它們失準,而且沒辦法連發。

當被問起從事“潛伏”工作時有沒有遲疑過,季銘說:“來不及考慮危險,只想儘早趕走侵略者。”

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新四軍地下黨員老夏。老夏的囑託,季銘記了一輩子:“如皋快解放了,你要保護好設備,動員更多工人加入我們隊伍。”1944年,季銘和10多名技術工人光榮加入了新四軍,從此,他的戰場從地下轉爲地上。

抗戰勝利的法寶是什麼?

“老百姓支持我們,我們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1944年開始,季銘隨部隊轉戰蘇北、膠東。他的工作至關重要——拆解、測繪、仿製繳獲的先進槍支。季銘是技術專家,也是訓練民兵武工隊搞敵後鬥爭的排長。“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把日本兵先進的槍支運回來,拆開,仿製。”季銘的巧手爲部隊製造了大量武器。當時物資極度匱乏,打完的子彈殼,他撿回來重新裝上彈藥,測試後繼續送往戰場。

戰爭在季銘身上留下了殘酷的烙印。

第一次負傷,是爲了救老鄉。日軍空襲,原本躲在樹林裡的季銘,看見一名老鄉還坐在牛車上,便奮不顧身地撲過去,結果被炸彈炸傷,“低頭一看,腸子已經出來了,血把黃土染得通紅。”

第二次負傷,是在黃河渡口。當時他正組織羣衆撤離,敵機瘋狂掃射,4發子彈打中他的胸部和腿部,“血水和黃河水混在一起,我以爲自己就要死在那兒了。”

第三次負傷,是在兵工廠拆解一枚新型地雷時,地雷突然爆炸。“‘嘭’一聲,我右眼一黑,手也沒了知覺……”這次重傷,讓他失去了右眼和兩根手指,左耳也聾了。

看着這些傷痕,記者忍不住紅了眼眶,季銘卻十分豁達:“這沒什麼,爲救老百姓,我一點也不後悔。”

“我們的隊伍離開村莊時,送行的老百姓是會掉眼淚的。”季銘回憶,“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直裝在他們心裡,住在老百姓的家裡,要把庭院打掃乾淨、水缸挑滿水。季銘說:“只有尊重老百姓,老百姓支持我們,我們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如何建設強大的中國?

“要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有多大能力,就爲國家盡多少心力”

1950年,因傷殘嚴重,季銘復員回鄉擔任南通二甲區團委書記。1952年,他作爲“調幹生”進入上海軍工路機械學院學習。

1962年,他調入上海精密機修廠。此後20多年裡,他刻苦鑽研技術,工廠哪裡有問題,他就出現在哪裡,哪臺設備有缺陷,他就帶着工友搞技術改造。以前一名工人一天只能加工一個齒輪,經他改進磨具後,工作效率提高了100倍。

“小時候,他經常和我們講,國家的軍工比較弱,要刻苦鑽研,迎頭趕上。”小兒子王世強說,季銘有時舊傷復發,仍拄着柺杖堅持上班,“父親一直教導我們,要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有多大能力,就爲國家盡多少心力。”

1983年,機修廠的堆場裡發現一臺廢棄多年的高頻滲碳淬火爐,這是軍工急需設備,但廠裡無人敢接這“硬骨頭”。“領導問我,老季,行不行?我說,試試看!”於是,這位年近花甲、身有殘疾的老兵在離休前打了一場漂亮的“收官之戰”。他拉着搞技術工作的愛人,日夜奮戰,查閱中外資料,繪製大量圖紙,忙活了兩年,成功改造了這臺關鍵設備,爲軍工廠又解決了一大難題。

採訪最後,記者問季銘:“回望這一生,您最想說什麼?”

“我這一生,最感激的是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國家就是大家庭,國家富強了,大家生活才能更好。”他說,“我只是千千萬萬個普通戰士裡活下來的一個,看到國家越來越強大,我心裡無比自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