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昇漲超40%,房地產有什麼大事發生?
今天的市場波動明顯放大,3500點失而復得。
到了這個位置,一些意志不堅定的肯定會被洗出去。現在的A股還是強得不認識。
盤面上,房地產板塊特別扎眼,在香港上市的內房股們午後多數跌幅收窄,美的置業甚至直線拉昇超40%。
發生了什麼大事?這個曾經的“夜壺”,現在還能不能重新被拿起來?
最直接的答案或許就在剛剛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裡。雖然會議內容,沒有小作文傳的棚改貨幣化重啓,但這場在北京舉行的會議,釋放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信號。
先說說這次會議的特別之處。
要知道,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還是在2015年,那場會議後就提出了“房住不炒”,後面政策層層收緊,最後徹底封凍了房地產。
時隔近10年才重新召開,這本身就說明了城市工作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而這次會議對房地產的表述,更是透露出了政策層面的新思路。
會議提出要“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注意這個“新模式”三個字。
什麼是新模式?
就是告別過去那種單純依靠土地財政、房價上漲來拉動經濟的老路子。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就像一臺永動機,地方政府賣地、開發商蓋房、銀行放貸、老百姓買房,這個循環轉得飛快,房價也跟着一路狂奔。
但現在這臺機器明顯轉不動了。
從數據上也能看出這種變化。國家統計局上午剛剛公佈的6月份70城房價數據顯示,二手房價格還在繼續下跌。一線城市二手房環比下降0.7%,二三線城市降幅擴大到0.6%。北京二手房同比跌了1.8%,上海跌了1.3%,廣州更是跌了5.9%。
這些數字看起來冰冷,但背後反映的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就像一個人感冒發燒,體溫計上的數字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免疫系統在和病毒作鬥爭。
更關鍵的是投資數據。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了11.2%,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3.5%,銷售額下降5.5%。這說明開發商們都在觀望,不敢輕易拿地開工。畢竟,日子都不太好過。
更讓人擔憂的是金融數據。昨天的社融數據中,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了12.92萬億元,看起來不少,但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只增加了1.17萬億元。要知道,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就是房貸,這個數據相比往年明顯偏低,說明老百姓確實不敢輕易買房了。
這就像一個天平,一邊是開發商的謹慎,一邊是購房者的觀望,兩股力量都在收縮。而政策的態度,則是這個天平的支點。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佈會上說得很明確,“要以更大力度來推進房地產止跌回穩。”
“止跌回穩”四個字說明政策層面也意識到當下房地產形勢依舊嚴峻,還需要下更大的力氣來改變這種局面。
過去,房地產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政策的目標是讓它高速運轉。現在,房地產更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政策的目標是讓它平穩運行。
這次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七個重點任務,每一個都和房地產有關,但都不是直接的刺激措施。
比如“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講的是城市羣和都市圈的發展;“建設宜居城市”,強調的是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建設韌性城市”,提到要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築。
這些表述透露出一個信號:未來的房地產發展要更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更注重民生而不是投資,更注重長期而不是短期。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意味着什麼?
首先,如果你是剛需,房價不再瘋漲,選擇餘地更大,貸款政策也相對寬鬆。但要記住,買房依然是人生中的重大決策,一定要量力而行。
其次,現在大家的選擇也多起來了。
像在上海,保租房這樣的保障房越來越多,不一定非要買房子住。對於年輕人來說,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幸福指數高不少。
這次會議裡面還強調一點,“分類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過去十幾年一直是大國大城,大城市發展快,小縣城空心化。再提“縣域經濟”,也是未來發展的重大變化。戶籍改革、教育醫療資源下沉,能讓中小城市、縣城更有吸引力,房地產需求就不會都擠在大城市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理解這種變化,適應這種變化,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畢竟,變化纔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