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分類被外縣市拒燒 南投2措施自救
南投市垃圾外運至苗栗焚化爐被查出夾雜資源回收物,慘遭全車退運,只好由清潔隊員重新分類。圖/南投市公所提供
南投縣垃圾堆積量高達27萬噸,只能仰賴外縣市焚化處理,但因分類不確實被苗栗等地多次退回,讓垃圾危機雪上加霜。議員批評縣府長期欠缺作爲,呼籲建立獎懲制度;環保局則強調,廢紙類容器、塑膠容器與鋁箔包是最常被誤丟的回收物,將透過破袋稽查改善。
縣議員陳玉鈴指出,垃圾被退回問題已持續多年,顯示源頭分類與減量未落實,縣府應該訂定具體的減量與回收目標,否則難以根本解決問題。
環保局表示,近年已在全縣推動「垃圾破袋稽查」,隨機抽檢垃圾袋,統計顯示,最常被誤丟進一般垃圾袋的回收物,一是「廢紙類容器」如手搖飲杯、紙餐具,二是「廢塑膠容器」如寶特瓶、食品塑膠餐具,三是「鋁箔包」。這些若未妥善回收,不僅增加焚化爐負擔、縮短掩埋場壽命,更造成資源浪費。
環保局長李易書表示,垃圾分類是維持縣內環境品質的關鍵行動,破袋稽查並非爲了開罰,而是確保回收體系有效運作,盼引導民衆建立「回收先清洗、分類要徹底」的觀念。若未依規定分類或任意棄置,可依廢棄物清理法裁罰1200至6000元。
李易書也透露,目前有兩大措施並行,一是在部分鄉鎮執行破袋稽查,雖有效果但人力負擔大,且容易引發民怨;二是由清潔隊員在垃圾暫置場進行二次細分類,國姓、鹿谷成效明顯,垃圾量爲全縣最低。
此外,環保局針對各鄉鎮垃圾清運也有考覈制度,垃圾分類是重要指標。南投市已推動「定點收運」制度,由清潔隊員現場看守,竹山也計劃跟進。李易書強調,未來將提升分類在考覈中的比重,期盼藉由制度與習慣並進,讓社區逐步形成良好風氣,改善垃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