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燃料 新北推回收物雜質變固態燃料
新北市有全國首座AI資源回收分選廠,提升分類效率5倍。記者葉德正/攝影
全臺推動資源回收多年,以新北市爲例,每年回收物中,仍有高達6000噸塑膠、舊衣或複合性材質無法回收,只能送進焚化爐。新北市今年8月推動「資收物分選後雜質委外固體再生燃料再利用計劃」,將雜質委託再利用廠商製成固體再生燃料,每噸再生燃料可替代0.86公噸煤,提升資收物再利用率。專家指出,除要注意雜質氯與硫含量,更建議可從源頭民衆端增加「可燃垃圾」一類,強化效率。
新北市資源回收率去年達66.32%,名列六都前茅,不過清潔隊收取的回收物中,每年仍有近6000噸的塑膠、舊衣或是複合性材質無法屬於無法利用雜質,最後只能送到焚化爐焚燒,增加焚化爐負擔。
新北市環保局推出「資收物分選後雜質委外固體再生燃料再利用計劃」,委託再利用廠商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藉由檢測、破碎、篩分、造粒等程序,將雜質製作成適合發電廠、水泥窯及各類工業鍋爐的固體燃料,減少這些行業一部分化石燃料使用量,再利用廠商也可從處理及販售固體再生燃料中獲利,促成產業的循環。
環保局表示,本案8月起開始執行,預估每噸雜質可再製成0.8噸固體再生燃料,每噸固體再生燃料相當可減少約2.5噸碳排放量;另依能源署資料顯示,每噸固體再生燃料約可替代0.86噸的煤。
環保局指出,依據再利用廠可收受來源品項的不同,部分廠商確實可以收受廢木材作爲再利用原料,但本案並未委託此項目。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生活垃圾有不少無法回收但可燃的垃圾,地方政府將這些雜質作爲SRF確實無可厚非,要特別把關這些固體燃料的氯、硫成分須符合標準。
謝和霖指出,SRF最擔心裡頭是否有燃燒後會產生戴奧辛的PVC塑膠,他舉常見的膠帶爲例,封箱PP膠帶沒有問題,但像是電火布就可能含有PVC,須特別注意。
謝和霖建議,各地方政府可從民衆端就做好教育,怎麼判斷哪些不可回收物可作爲安全燃料,或直接在垃圾分類項目新增一項可燃垃圾,如發票、車票或是複寫紙不可回收,但可以作爲燃料,就不要丟到一般垃圾,真正落實垃圾分類與減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