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北移、犬羣失控!專家警告病毒逼近人類
狂犬病北移、犬羣失控!專家警告病毒逼近人類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期高雄傳出一隻野生梅花鹿遭數十隻遊蕩犬隻撕咬致死的悲劇,再次凸顯遊蕩犬隻對生態、公共安全的威脅,爲此民進黨立委張雅琳今(10)日攜手野保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農業部積極控管全臺14萬隻流浪犬,並協助各縣市動保機關合理執行安樂死,阻絕悲劇再發生,也避免狂犬病、寄生蟲等傳播,甚至感染人類。
臺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獸醫師蕭舜庭指出,遊蕩犬貓不僅直接攻擊造成民衆與野生動物的死傷,對於疾病及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亦造成巨大的潛在風險,小病毒、犬瘟熱、鉤端螺旋體、弓蟲、焦蟲、壁蝨跳蚤等疾病在遊蕩犬貓、野生動物甚至人類之間交叉傳染。
近期高雄傳出一隻野生梅花鹿遭數十隻遊蕩犬隻撕咬致死的悲劇,再次凸顯遊蕩犬隻對生態、公共安全的威脅,爲此民進黨立委張雅琳今(10)日攜手野保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農業部積極控管全臺14萬隻流浪犬。(賀培晏攝)
蕭舜庭提到,餵食造成的遊蕩犬貓聚集使疾病更加快速且大量地傳播,嚴重影響生態健康,尤其是狂犬病更不可忽視,印度每日皆有人因狂犬病病逝,而在臺灣,狂犬病過往多在臺中以南的野生鼬獾出現,但至今疫情已開始北移,甚至常見的白鼻心也有零星個案,遂「病毒威脅絕對比你我想的更接近」,呼籲農業部重視,否則待病毒建立穩定傳播族羣就來不及了。
臺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陳泰豪表示,穿山甲是受犬隻攻擊最多的野生動物,2023至2024年穿山甲受傷通報案例中,犬隻攻擊高達83%,即便經過救治死亡率仍達50%,且不只穿山甲,草鴞、石虎、白鼻心、山羌等淺山動物的生存權,都已大受流浪犬威脅。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補充,遭犬傷的穿山甲不只救治存活率低,連救治完野放,其1年平均存活率也不到20%,此外,穿山甲尾巴對於育幼、自保極其重要,但卻時有尾巴遭咬斷案例,普遍發生於未滿1歲的個體,而這也影響族羣的繁衍,即便穿山甲媽媽生的出來,也會因斷尾難以育幼。
臺灣石虎保育協會野調組長曾建閔表示,2019至2025年2月間進行野放石虎追蹤個體有37只,其中10只因犬隻攻擊或疑似犬隻攻擊死亡,若在加上6月的「豆棗」,等同於高達29.7%追蹤個體遭犬殺,而民衆認知中威脅不小的路殺,比例僅5.4%,大約是犬殺的1/6,只是因路殺個案較犬殺容易發現,纔會「感覺上比較多」。
張雅琳強調,遊蕩犬隻攻擊野生動物已屢見不鮮,且攻擊人類也時有所聞,甚至交通部統計每年約有3000件交通事故與動物撞擊有關,這些案例證明遊蕩犬問題已從環境保育,擴大成公共安全議題,呼籲農業部必須提出更積極、明確且可落實的政策,勿再以量能不足延後,否則悲劇只會不斷重演。
爲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理事長李宗宸建議,政府應以「生態保育」爲優先,建構系統性且有效的政策框架,而不是盲目蓋收容所、問題推向基層,唯有建立完整而可執行的政策,才能同時確保「犬貓安居」與「生態永續」,實現社會整體的安全與和諧。
動保團體呼籲,當政府與民間不足以解決收容過量的遊蕩犬隻,就必須坦然面對人道移除野外的遊蕩犬和病、老犬隻安樂死的解決途徑,不能再一味的要求政府無止盡的收容、要求社區和整個社會承擔放任遊蕩犬危害的惡果,零安樂不是真正的維護動物福利,是無視動物的福祉、蔑視其他生命存在的價值,更扭曲了尊重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