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類鼻疽爆2死!丹娜絲風災後6人確診「都在高雄」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資料照。(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淹水災情也造成類鼻疽風險上升,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佈風災後新增6起類鼻疽,其中2人死亡,都在高雄。疾管署提醒風災後一個月都是疫情高峰期,慢性病患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颱風後易有類鼻疽疫情,疾管署表示,丹娜絲颱風後已增本土6例均在高雄,年齡50多歲至90多歲,5男1女,其中2例死亡,另4例仍在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說明,死亡個案分別是5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肝病、胃潰瘍病史及污水污泥接觸史,因爲發燒、血便就醫,後續因類鼻疽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休克、本身肝病引發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發病第5天死亡。另一例爲90多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因類鼻疽合併肺炎及菌血症,發病隔天死亡。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積水環境中,常見爲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污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感染,颱風過後因泥土受到翻攪,讓原本存在於深層土壤的類鼻疽桿菌,跑到土壤表層,常爲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統計,過去颱風後最大類鼻疽疫情爲去年凱米颱風後1個月增加類鼻疽69例,其中13例死亡;本次丹娜絲颱風後第一週5例,尚未超過去年7月底凱米颱風後第一週新增11例之紀錄。

羅一鈞分析,今年類鼻疽到目前累計27例,爲歷年同期新高,比較反常的是從1至4月就累積13例個案,主要應與去年下半年四臺接連襲臺,潛伏期較長的病例於今年初陸續發病。

疾管署提醒,類鼻疽高風險族羣爲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重症機率較高,常見的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有上述慢性病的民衆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傳染方式、症狀、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