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貨量不足 美國線5/15第二波漲價陽明海運與赫伯羅德率先喊卡

▲美國線5月15日第二波漲價陽明海運與赫伯羅德率先喊卡(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網站)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因爲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高達145%的高額關稅,貨櫃船公司減並班因應,讓本月1日每大箱(40)運價調漲500美元計劃得以實漲約350美元,船公司原想乘勝追擊,本月15日擬開徵每大箱750美元旺季附加費,但是陽明海運與德國赫伯羅德航運在上週五(9日)下班之前,通知客戶該計劃延至本月底。

國內超大型攬貨公司指出,雖然近期有非聯盟船隻出現滿載現象,但因非聯盟船隻小,不代表市場供需平衡,陽明與赫伯羅德的決定,顯示目前市場貨量並不足以支撐運價再次上漲,本月15日的漲價計劃也確定告吹。

根據貿易追蹤機構Vizion與數據分析機構Dun & Bradstreet統計,4月21日至28日一週內,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訂艙量較3月同期驟降近54%,受此影響,船公司展開大量減並班,航運分析機構Sea-Intelligence在其最新發布的《Sunday Spotlight》報告中指出,亞洲至北美東岸航線上原定5月5日出發的航班中,有42%的運力被取消,僅一週時間,空班比例就增加了7個百分點。而在亞洲至北美西岸航線,原定4月28日出發的航班取消比例達到28%,相較一週前的13%幾乎翻倍。

另航運情報公司eeSea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7日至21日兩週內,跨太平洋航線的港口掛靠次數下降了超過25%。包括以星(ZIM)、地中海航運(MSC)、以及卓越聯盟成員韓新遠洋(HMM)、日本海洋網聯(ONE)和陽明,都宣佈了不同程度的航線停航與艙位削減。

德魯裡上週五的最新統計則指出,在主要的東西方貿易航線,包括跨太平洋、跨大西洋和亞洲-北歐和地中海航線,在第20周(5月12日至5月18日)至第24周(6月9日至6月15日)期間,共有58個航班被取消,總共有692個預定航班,取消率爲8%。

這5周內,大部分東西方取消的航班有62%是跨太平洋東行航線(北美線)62%,也就是約取消36個航班,其次是亞洲-北歐和地中海的24%和跨大西洋西行航線的14%。

不過在航運市場急劇降溫的同時,美國零售業的庫存水平或許已經開始在逼近警戒線,本月5日剛結束的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多家中國出口商透露,包括沃爾瑪(Walmart)、塔吉特(Target)和家得寶(Home Depot)等美國大型零售商,已通知中國供應商恢復此前因關稅中斷的部分貨物發運,並表示關稅成本將由美方買家承擔。攬貨業指出,這些大型零售商都是採取低庫存措施。

這三大零售商CEO親赴白宮,與川普總統就關稅政策直接會談的結果。另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亞馬遜擬在產品標價旁明確顯示關稅所佔金額比例,直接向美國消費者說明關稅政策如何推高商品價格,結果遭到白宮猛烈抨擊,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稱此舉是「敵對的政治行爲」。

全美零售聯合會(NRF)警告,如果供應鏈持續受阻,美國零售市場將在5月中旬出現首輪貨源短缺,家居、服裝、電子消費品等高頻品類尤爲脆弱。按照美國協調關稅表HTS分類,中國貨源在塑膠製品(含玩具、家居用品、個人護理用品)、傢俱、核反應堆設備、電子產品、鋼鐵製品、運動器材等領域的市場份額均達到40%以上,其中玩具與運動器材類商品高達88%。

根據跨境電商物流商縱騰集團的供應鏈分析報告,預計5月美國主要消費品類的庫銷比將觸及短期高點,隨後快速下滑,部分消費品類別如電子、服裝、家居等領域將最早出現補貨缺口。

Sea-Intelligence警告稱,如果貨量恢復速度超過運力恢復速度,跨太平洋即期運價可能重新站上疫情高點。在停航潮之後,貨櫃船運市場可能很快面臨反向衝擊,包括爆倉、擁堵、運價飆升的連鎖反應。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則認爲,7月一定會有出貨潮,至於是否爆量,就看稅率訂在多少?中美是否能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