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了!「高傳染力1病毒」嚴重恐併發腦膜炎 醫:無疫苗可打
▲新生兒要特別注意被感染。(示意圖/記者鄺鬱庭攝)
網搜小組/劉維榛報導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指出,最近腸病毒開始肆虐,由於疫苗僅對71型有效,伊科病毒、柯薩奇等並無保護力。而伊科病毒初期症狀如同感冒一樣,或是有腹痛嘔吐、冒皮疹等,若感染嚴重的話,恐出現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與敗血症等。蘇怡寧直言,「這種高傳染力的病毒,真的沒有捷徑」,務必勤洗手、避免接觸。
蘇怡寧在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表示,最近收到一位孕媽咪訊息,提到她對伊科病毒的擔憂,詢問該病毒的傳染途徑,由於二寶就要出生了,想問孩子們施打腸病毒疫苗是否有效,除了疫苗之外,還有什麼措施呢?
蘇怡寧說明,最近腸病毒開始肆虐,伊科病毒(Echovirus)屬於Enterovirus B羣,所以也是「腸病毒」的一種,臨牀上常見的腸病毒包括 EV71、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A/B),基本上這些腸病毒的傳染方式都很類似,如下:
1.飛沫傳染:透過咳嗽、打噴嚏。2.接觸傳染:接觸病人的分泌物、玩具、門把等被污染的物品。3.糞口傳染:接觸患者糞便或被污染的手、食物、水。
蘇怡寧直呼,根據上述傳染方式,因此在家庭成員之間,或是小孩在學校或託嬰中心都非常容易互相傳染,潛伏期一般大約3至7天。
至於腸病毒症狀表現,蘇怡寧指出,初期會出現發燒、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也可能有腸胃不適、腹瀉、嘔吐,部分還會出現麻疹、玫瑰疹類型的皮疹。最需要警覺的是,蘇怡寧提醒,比較嚴重的情況包括了腦膜炎、腦炎、心肌炎、敗血症等,尤其在新生兒特別危險。
關於腸病毒疫苗部分,蘇怡寧說明,臺灣目前是2個月大以上才能開始接種,新生兒目前也無法施打。而且疫苗對伊科病毒、柯薩奇病毒並沒有交叉保護,簡單說就是對於71型之外的腸病毒,目前並沒有廣效的腸病毒疫苗可以施打。
最後該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呢?蘇怡寧表示,「這種高傳染力的病毒,真的沒有捷徑」,就是勤洗手環境清潔和避免跟其他不相干人等接觸,若家裡有人出現發燒、咳嗽、拉肚子等症狀,務必與新生兒保持距離,如能做到隔離最好。
底下網友熱議,「我體驗過兩次,姊弟都中過,照顧起來父母也很辛苦,後續真的就是不斷消毒、清潔,千萬別想說中過就不會再中,腸病毒百百種,不二法門真的就是勤洗手、消毒」、「去年寶寶因爲腸病毒重症,鬼門關前走一遭,不希望再有父母承受一樣的擔憂恐懼,請大家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我兒正在面臨腸病毒感染中,第一次遇到腸病毒,他連喝水都會痛,真是太可憐了」。
▲近日腸病毒流行以伊科病毒11型爲主,家長與照護人員應落實防疫措施。(記者林東良翻攝)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兩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33周(8月10日至8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7,291人次,較前一週(6,922人次)上升5.3%。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仍以伊科病毒11型爲多,且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
今年累計1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7例死亡),仍爲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0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風險持續,請準媽媽持續提高警覺,生產前14天至生產後如有出現發燒、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生產前後避免出入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及接觸有症狀人士,並加強洗手及呼吸道衛生。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爲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另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痹、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