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課程助力幼小銜接“軟着陸”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兒童在認知與體驗的協同中實現成長躍遷。幼小銜接作爲兒童發展的關鍵過渡期,其核心在於消解幼兒園與小學在學習形態上的斷層。山東省滕州市文化路實驗小學立足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跨學科課程爲核心重構銜接路徑,通過理念引領、場域支撐、課程創新與協同保障的系統設計,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自然過渡,爲兒童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理念引領:明確跨學科的銜接邏輯。幼小銜接的深層矛盾並非知識儲備的差異,而是思維方式與學習模式的斷層。基於此,學校確立了“跨學科融合·連續性發展”理念,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的實踐內核轉化爲跨學科課程的設計邏輯——遵循兒童認知習慣,通過多學科內容的有機融合,實現從幼兒園遊戲化學習到小學系統化學習的平穩過渡。

爲落實這一理念,學校組建了由校長領銜、低年段骨幹教師參與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構建了“四維銜接”目標體系:在身心維度,通過體育與藝術融合課程培養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在生活維度,藉助數學與勞動聯動課程提升兒童自理能力;在社會維度,依託語文與德育整合課程發展兒童交往能力;在學習維度,通過科學與數學跨界課程培育兒童邏輯思維。同時,學校建立幼小教師聯合教研機制,小學教師每週深入幼兒園觀察遊戲活動,幼兒園教師每月參與小學跨學科課堂教學,共同打磨“預備期體驗—關鍵期適應—鞏固期內化”三階實施路徑,確保教育節奏的連貫性。

場域支撐:重構跨學科學習的空間與時間。教育場域是跨學科課程的隱性載體,其設計需要實現幼兒園開放環境與小學有序環境的梯度銜接。學校突破空間限制,將有限的物理空間轉化爲多元學習場域,爲跨學科學習提供支撐。

教室空間採用“去講臺化”佈局,劃分“探究區”“展示區”“互動角”三大功能板塊。探究區配備測量工具、實驗器材,支持學生開展數學與科學融合的微探究;展示區陳列“校園地圖”等作品,支持學生在美術繪畫、語文標註與數學方位認知等方面的學習;互動角設置拼搭玩具與問題白板,促進兒童語言表達與空間思維的協同發展。這種佈局弱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了兒童的主體參與,使課堂關注點從“遵守紀律”轉向“實踐參與”。

校園也被轉化爲跨學科學習的“第二課堂”。“安全廣場”整合交通模擬與語文情景對話,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習得安全知識並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達人農場”裡,學生既要記錄植物生長數據,又要撰寫觀察日記,同步提升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地面遊戲區”將拼音迷宮與肢體運動結合,幫助學生實現語言學習與體能發展的雙贏。

時間安排上,學校採用“彈性學時制”,適配兒童注意力特點:上午設置20分鐘短課,下午設置60分鐘長課,開展“系紅領巾”等生活技能與“校園尋寶”等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時間設計不僅保證了小學教育的有序性、延續了學前教育的靈活性,還撬動了教研機制的變革,實現了單學科教研向跨學科協同研究的升級。

課程創新:跨學科課程設計主題化。課程是跨學科銜接的重要載體,學校以真實問題爲導向,構建主題式跨學科課程體系。主題篩選立足兒童視角,從生活中提煉學習內容。比如針對一年級學生對“食物消化”的好奇,設計“玉米的身體旅行”主題,滿足學生探索欲的同時培養其綜合素養;圍繞“校園適應”需求,學校開發“我愛校園”課程,兒童在繪製校園平面圖、編寫安全兒歌、設計班級公約的過程中完成從陌生到融入的轉變。

目標制定兼顧學科素養與銜接需求,學校將各學科核心素養拆解爲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小學,你好”主題中,融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環境適應”目標、科學學科的“空間認知”目標、藝術課程的“審美表達”目標。再比如通過“班級名片設計”活動,讓兒童在創作中辨別方向、感知美,同時學會合作。

實施過程中,學校強調“做中學”,打破“端坐靜聽”模式。在“春天的小樹”主題中,科學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植物生長,數學教師指導學生測量樹幹周長,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撰寫觀察日記,藝術教師組織學生拼貼樹葉,多學科教師協同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自然習得知識。

協同保障:注重跨學科課程的家校社聯動。跨學科課程的落地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所以學校積極促成家校達成共識,更好地推動課程落地。學校通過三級家委會、線上教育沙龍等渠道傳遞跨學科教育理念,推送“餐桌擺筷學數學”“超市購物認貨幣”等家庭活動方案,引導家長在生活中滲透多學科融合學習;每月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觀摩“水果盛宴”課堂,讓家長直觀感受跨學科學習的價值。

學生的學習不僅在校園,更在校外廣闊的天地。爲此,學校依託“雙師工作室”,幼小教師聯合設計過渡課程,將社區資源有機融入課程之中,與社區醫院合作開展“健康小衛士”課程,聯合圖書館開發“故事創編”活動……這些活動讓跨學科學習走出校園,形成“生活即課程”的良好生態。

經過一系列探索,學校幼小銜接模式初成且效果顯著:新生入學焦慮發生率下降58%,90%的新生能獨立完成整理書包等任務。這一探索印證了跨學科課程的獨特價值——它並非簡單的學科疊加,而是通過真實問題的解決,讓兒童在實踐中逐步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幼小銜接“軟着陸”。

《中國教師報》2025年08月20日第13版

作者:劉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