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斷舍離”:第一季度全球裁員4000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進入2025年,跨國藥企在全球市場佈局的調整依然不斷。據行業機構統計,僅4月以來,已有11家跨國藥企宣佈裁員消息。

其中,Relay Therapeutics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啓第三輪裁員,解僱約70名員工,年度研究預算減少75%。該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在當前環境下,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至關重要,這樣做是爲了精簡運營、削減成本並延長資金使用期限,以推進臨牀項目。”

大規模裁員的還有吉利德,該公司將裁撤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福斯特城總部的149個職位;羅氏也將裁掉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分子系統部門的108名員工,作爲羅氏診斷部門的一部分,該部門負責開展研發、軟件開發、試劑製造以及業務運營工作。

除了裁員,也有跨國藥企計劃出售業務。日前,日本住友製藥(SUMITOMO PHARMA)宣佈出售亞洲業務,主要包括住友製藥投資(中國)、Sumitomo Pharma Asia Pacific Pet.Ltd(SMPAP)及其子公司在中國(含港澳臺)及東南亞國家相關業務。

談及跨國藥企的佈局調整,有券商行業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跨國藥企的佈局調整是基於成本、市場、政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量。在全球市場,成本控制成爲衆多藥企維持運營與研發投入的關鍵手段。”

“而在中國市場,部分藥企在盈利壓力下選擇退出不失爲一種止損策略,但也有衆多跨國藥企持續加大在華佈局。未來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格局,將在醫保、集採等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持續動態演變。”上述分析師補充。

跨國藥企再“瘦身”

降本增效,作爲跨國藥企2024年重要的目標之一,似乎也延續到了2025年。

BioSpace此前發佈2025年1月至2月的裁員信息顯示,衆多生物製藥企業因成本削減、戰略調整、臨牀試驗結果不佳或合作不確定性等原因紛紛裁員。其中,成本削減與資源優化是主要動因,約50%的公司通過裁員來應對經濟壓力,如BMS計劃節省15億美元;戰略調整也佔據較大比例,約30%的公司通過裁員聚焦核心技術和產品。

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70 家公司解僱了約4015名員工。例如默克在3月份透露將關閉賓夕法尼亞州里弗賽德工廠的一部分,並解僱163名員工。默克方面稱該工廠的生產已經結束,預計將於2026年某個時候永久關閉。因此,此輪裁員將從5月16日開始分三輪進行,直至2026年結束。

4月10日,市場消息顯示,輝瑞將以2.55億美元的價格,將其位於聖地亞哥市科學中心大道上的五棟建築園區,出售給生命科學房地產公司BioMed Realty。另外,輝瑞將單獨解僱駐紮在科學中心大道地址之一的56名員工。

此外,住友製藥也在4月宣佈以“簡易吸收式分立”形式出售亞洲業務。具體形式來看,住友製藥將成立新的全資子公司接管上述所列的亞洲業務,再將新公司60%股份轉讓給日本丸紅株式會社。

對此,住友製藥將獲得約450億日元(約爲22.64億元)的轉讓對價。住友製藥持有的剩餘40%股份,也將在2029年之後轉讓給丸紅,剩餘股份轉讓後,住友製藥還將獲得約270億日元(約爲13.33億元)的轉讓對價。

對於此次涉及中國市場佈局的調整規劃,住友製藥方面稱是爲了強化財務基礎,“目前北美三大主要產品ORGOVYX®、MYFEMBREE®、GEMTESA®的銷售額仍是集團銷售額的重要支柱。在應對各地區環境變化的同時,集團不斷追求已上市產品的價值最大化。本次通過與丸紅的合作,將實現業務更大的發展和成長。”

但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住友製藥已經歷過多輪裁員。截至2024年3月的上一財年內,住友製藥在美國將約2200名員工減少到約1200人,裁剪近一半人員。2024年7月,住友製藥再次宣佈實施員工提前退休計劃,目標約是700人。

“在成本控制、戰略調整等因素影響之外,跨國藥企進行裁員的原因還包括提升研發效率,這也是當前製藥行業研發的趨勢,不少藥企通過收縮自體研發投入,轉向對外引進其他小藥企的高成功率產品,也使得研發團隊大大收縮。”上述分析師解釋。

“對於擁有龐大患者羣體的中國而言,也是跨國藥企重視的市場之一,隨着醫保談判、集採等政策提高了藥品可及性,但也壓縮了藥企利潤空間,使得跨國藥企在華市場策略呈現出分化的局面。”該分析師補充。

“斷舍離”的背後

公開資料顯示,住友製藥自20世紀90年代來到中國後,將中國開拓爲重要的市場運營基地之一,分別在中樞神經、抗感染、心血管以及消化道領域爲患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醫藥方案。

2022年11月,住友製藥投資(中國)作爲其中國地區總部正式揭幕並投入運營,是中國地區的管理中樞,協調統籌中國區的藥品研發、生產及商業化全產業環節。彼時,住友製藥稱將以2033年成爲全球化專業企業爲目標,持續並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距離2033年尚有8年的時間,住友製藥已計劃出售中國業務。而這背後,是近年來住友製藥中國區收入的連年下滑。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年度,住友製藥在中國地區實現收入337.95億日元(約爲16.95 億元),同比下滑14.82%。

不過住友製藥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九個月財務業績,亞洲業務板塊爲353億日元(約爲17.86億元),主要得益於美羅培南(MEROPEN,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在中國的銷售額增加。

但不少本土廠商正在瓜分美羅培南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以“美羅培南”爲關鍵詞,在國家藥監局官網查詢到41條批准文號,生產單位包括聯邦制藥、北大醫藥、羅欣藥業等。另一方面,注射用美羅培南已被納入第七批集採,北大醫藥、健康元、石藥集團、羅欣藥業等多家企業瓜分市場。

而中國市場也並非住友製藥的“主戰場”,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九個月財務業績顯示中國地區收入僅佔總收入的10.74%。其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北美和日本市場,但核心產品專利到期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住友製藥也強調將此次轉讓中國業務獲得的對價,運用到財務基礎的強化及成長引擎的確立措施中。

近年來,不只是住友製藥,協和麒麟也在2024年8月1日宣佈啓動對公司亞太地區業務的重大重組,其中包括將中國子公司協和麒麟(中國)製藥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轉讓給香港維健醫藥集團。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隨着中國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成熟,一方面,跨國藥企面臨着如何更有效地滲透到這個廣闊市場的挑戰。另一方面,伴隨政府對醫療保障控費政策的完善,也對跨國藥企的產品定價和市場策略構成了重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也有不少跨國藥企選擇與本土經銷商合作進行產品銷售和市場拓展。例如今年3月,拜耳將兩款腫瘤治療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市場推廣權益授予億帆醫藥,包括瑞戈非尼片(拜萬戈)和索拉非尼片(多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