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也出包!會計師事務所報告被爆幻覺一堆 AI垃圾成職場大災難

職場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當你打開信箱,收到同事用AI趕出來的提案報告——洋洋灑灑十幾頁,卻找不到重點。你得花一個小時釐清邏輯、修正錯誤,甚至重寫。這就是職場正在蔓延的「AI工作垃圾」(work slop)。

AI垃圾,問題比想像更嚴重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澳洲分公司因用AI生成報告出錯,部分退款給澳洲政府,爲企業敲響警鐘。

研究發現,美國上班族平均有15%收到的工作內容是AI敷衍產出的垃圾。史丹佛大學與BetterUp Labs研究團隊指出,這些報告可能結構完整、用詞流暢,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內容空洞、缺乏關鍵脈絡,或者根本文不對題。

問題核心在於:AI讓產出變容易了,但篩選和處理的成本沒有降低。這相當於作者把責任丟包,其所省下的時間全數被轉嫁到接收者的身上。

兩種AI使用心態:駕駛者vs.乘客

BetterUp Labs發現,使用者心態是關鍵。「駕駛者(pilots)」對AI充滿好奇,用它來「增強」創造力、有目的地實現目標;「乘客(passengers)」則用AI逃避工作、敷衍了事,替自己爭取更多時間,後者正是AI工作垃圾的主要製造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雖然「工作馬虎」一直存在,人們本來就容易拖延、走捷徑,但AI讓這些壞習慣「規模化」了!

企業如何建立防線?

面對「AI工作垃圾」的威脅,專家建議企業建立四大防線:

第一,制定平衡法律與實務的使用指南

英國財務報告委員會今年夏天警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未能監控自動化工具和AI如何影響審計品質。在法律界,也已經出現不少律師使用AI而在法律論證和證人陳述中包含虛假資訊的案例。

第二,教員工怎麼正確使用AI

不要只教怎麼下提示詞,更要讓員工知道什麼時候該用AI、什麼時候不該用,以及怎麼用才能真正幫上忙。

第三,設立責任歸屬機制

當AI出錯時,誰該負責?這個問題必須在導入AI前就釐清。

第四,建立品質控管標準

領導者需要明確定義「好工作」的標準,確保效率提升不是以犧牲準確性爲代價。關鍵是:每個AI部署都該有「人工煞車鍵」,高風險工作必須經人工審覈。

別被AI的效率假象騙了!

利茲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米爾斯提醒,很多主管看到AI能快速生出報告就興奮不已,卻沒想過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公司到底怎麼賺錢的?AI真能幫上忙,還是隻是讓大家看起來很忙?

當企業開始用「寫了幾行程式碼」、「產出幾份報告」來衡量員工表現,其實只是在製造「生產力的假象」。

請記得:人要當駕駛,不要當乘客。讓AI協助你做得更好,而不是讓AI替你敷衍了事。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Futurism、HBR

※本文出自「商業週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跨國企業也出包,德勤用AI產報告被爆幻覺一堆!AI垃圾正形成職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