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了商家累了騎手,平臺補貼不能只爲“出風頭”
據上游新聞消息,近日,一場由淘寶閃購引發、多個平臺參與的外賣“補貼大戰”在社交網絡刷屏,不少網友曬出“一杯奶茶到手不到3元”“一頓大餐只花6塊”的“戰果”。平臺“撒券”補貼,讓三米長的訂單小票、過千的訂單號成爲新一輪外賣“奇觀”。短時間內訂單如海嘯般涌來,平臺數據指數級增長,在流量與熱搜的背後,也有不少參與者在默默承受着這場“狂歡”帶來的代價,背後產業鏈每個環節也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上游新聞:《外賣平臺“補貼大戰”,到底誰在買單?》)
這場“補貼”大戰,源自各平臺對即時零售市場的新一輪爭奪,目標是通過短期高頻補貼誘導用戶產生路徑依賴。當下,即時零售正從滿足餐飲需求,迅速擴展至覆蓋生活全場景,其“快”與“省”的核心體驗,正在深刻改變傳統電商與線下零售的邊界。可以預見,不斷增加補貼頻次、持續擴張補貼品類、發力提升供應鏈效率,將成爲未來各大平臺競爭的主要方向。消費者以及能快速適應這一新渠道生態的品牌商家將是最大受益者。
平臺投入的確起到了做大蛋糕的效果,但也要看到倉促開打的閃擊戰尚有不足:部分商家“被”參與,免單過多易致浪費,外賣騎手沒直接補貼只能“跑單堆量”。
平臺開戰,消費者第一個“躺贏”。幾塊錢一杯奶茶、咖啡,下單即可得。有網友感嘆:“冰箱塞爆了”“喝不動了”,消費者們從調侃“加入商戰”,到戲謔自己“血糖都升高了”。雖然在平臺補貼下,消費情緒釋放,但0元購,加上人山人海的門店,很容易讓顧客在下單之後放棄取貨。因爲單子太多跑不過來,有的貨品更是直接“無騎手接單”。消費者喝不動、外賣員送不了,於是有不少店鋪打烊後曬出“大戰”後被丟棄的、完全未開封過的食品,如此浪費顯然值得多方反思。
消費者瘋狂“薅羊毛”,短時間內的爆單,反饋到商戶端的體驗並不一樣。某大型連鎖品牌咖啡店表示,單杯利潤雖降,但巨大銷量卻顯著推高了整體營收與總利潤,並且可以增加與消費者觸達的機會。可對於供應能力有限的單個小店來說,無法短時間提高供應量,利潤還變薄,顯然會影響收入。記者採訪到的一家牛肉麪館老闆就表示,爲了迎合平臺價格策略,不得不在菜品分量上做“妥協”(減量),“不這麼做,根本撐不起高頻訂單的成本。”不少網友就發現,平時自己愛點餐的一些小店在補貼期內選擇暫時關店。由此看來,這場補貼大戰,部分商家只能圖個熱鬧,其分擔的壓力仍大,如果補貼戰持續打下去,連鎖店尚可支撐,單體店、小店的生存空間可能會被擠壓,行業可持續性發展有待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連接商戶和消費者的騎手,其實也並未從這場大戰中獲得更多收益。寧波一位騎手驛站負責人表示,“訂單量確實漲了50%左右,但收入遠未到翻倍的程度。平臺這輪補貼更多是面向消費者,騎手端沒有直接補貼。”騎手只能靠“跑單堆量”,強度上來了,但單價仍是原來的單價。此外,平臺對騎手端派單系統的調度,也加劇了其工作負荷。當這種穩定運行機制與百億補貼活動發生碰撞,就出現騎手進店做飲料的“奇觀”。
在新一輪爭奪戰中,誰贏、誰輸,還遠遠未到下結論的時候,一場關鍵戰役的數據不意味着平臺方的全部能力,更像是雙方“秀肌肉”的動作。平臺靠補貼“出風頭”,卻苦了部分商家,也累了不少騎手,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我們樂見平臺競爭給消費者讓利,但未來競爭的關鍵,不僅在於擴大市場規模,更在於把握平衡。除了讓消費者得實惠,更要讓商家有利潤,讓騎手增收入。光憑一次次撒優惠劵,平臺不一定能留住愛觀望的消費者。這場極限壓力測試過後,反思聲音不斷涌現,也提醒各大平臺,注意優化活動機制,引導理性消費,避免瘋狂浪費,防止商家和騎手“被”參與。在合規的框架下,希望平臺引流大戰,能賽出更健康的生態、更有韌性的供應鏈、更有責任感的企業擔當。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