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技術、量子信息、聚變能源⋯⋯這座明星城市在未來產業佈下“先手棋”

每經記者:張寶蓮 每經編輯:張海妮

合肥天鵝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92690705

未來產業,是一座城市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近年來,合肥始終秉持“只要值得、一定捨得”的信念,成功探索出“以投帶引”招商引資模式,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融合,構築了以先進製造業爲支柱的產業集羣高地,積極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

2012年到2023年,合肥經濟總量自不足5000億元增長到12673.8億元,增幅位居全國26個萬億元城市首位,總量排名從全國城市第三十一前進到第二十,從省會城市第十五名前進到第十名。

今年1—6月,合肥地區生產總值6135.4億元,同比增長5.5%,高於全國0.5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創近30個月新高,高於全國9個百分點,位居全國萬億元城市首位。隨着蔚來汽車、大衆安徽等多個明星項目相繼落地,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呈現迅猛發展勢頭。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續走訪合肥多家前沿科技企業與科研機構,沉浸式感受“合肥智造”的魅力,其中既有合肥標杆產業“領頭羊”,也有這座城市正在搶抓先局的新選手,他們在空天技術、量子信息、聚變能源等新領域新賽道凝心聚力,不斷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競逐空天新賽道

空天技術產業亦是合肥市重點佈局的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合肥高新區吸引多家空天領域的知名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入駐,包括中科星圖(688568.SH,股價28.52元,市值154.96億元)GEOVIS數字地球全球總部等。中科星圖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地球產品和產業化的企業,公司業務覆蓋特種領域、智慧政府、氣象生態、商業航天等多個板塊。

在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展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匯聚超過300顆衛星的數據資源,打造的一款匯聚多元遙感數據資源的軟件——星圖地球今日影像,可以做到衛星過境24小時內主動推送信息,生產訂單24小時內快速交付成果,該應用向大衆用戶和企業用戶開放使用。

數字地球所呈現的珠穆朗瑪峰高清3D立體成像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低空出行作爲未來第三種出行方式,正在快速走向現實應用。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重力)以載人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爲核心,擁有安徽省內唯一一個eVTOL的總裝製造車間。公司的核心產品包括多旋翼構型eVTOL飛行器ZG-ONE、傾轉旋翼構型eVTOL飛行器ZG-T6、電動固定翼飛機RX1E-A等。

零重力傾轉旋翼eVTOL飛行器ZG-T6縮比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寶蓮 攝

記者在走訪時瞭解到,零重力控股企業已於今年5月在肥東白龍機場向安徽客戶正式交付首架RX1E-A,該款機型今年上半年已取得30多架確定訂單,預計全年將帶來50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此外,公司的六人座eVTOL ZG-T6預計今年年底全尺寸機型可下線。“預計取得型號合格證在2027年之後,投入市場化運營要等到2028年後。”零重力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未來產業成果加速落地

量子科技近年來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隨着衆多量子企業在合肥紮根發展,產業成果加速落地,合肥也崛起爲量子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雙高地”。

在國盾量子(688027.SH,股價155.88元,市值125.29億元)展廳一隅,擺放着“祖沖之二號”同等規模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據國盾量子方面人士介紹,2023年5月,基於自研176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的雲平臺上線,公衆用戶可使用和“祖沖之二號”算力等同的機器來研究各類量子算法。

在量子通信領域,從“京滬幹線”到“合肥量子城域網”,再到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濟南一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國盾量子助力構建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國盾量子亦取得突破,推出的單光子探測等組件已服務於量子雷達、光電色選等領域,飛秒激光頻率梳產品已交付用戶使用。

巨大能量從“核”而來。核聚變能被視爲未來世界的終極能源,具有“資源無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等優點。關於核聚變的研究自上個世紀開始,至今依舊是全球科研者們持續攻克的難題。記者在參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以下簡稱CRAFT)時瞭解到,CRAFT主體工程由超導磁體研究系統、主機及偏濾器研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目前已經完成百餘個里程碑建設任務及核心部件的設計、預研和測試驗證工作。

CRAFT全面建成後,可爲我國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核心技術基礎,爲開展聚變堆條件下熱與粒子排除關鍵問題研究、大規模低溫和超導技術研究、強流粒子束與基礎等離子體研究,以及爲能源、信息、健康、環境等交叉前沿領域提供研究平臺和強大的技術支撐。

據瞭解,中國同全球多國共同參與實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中國在其中承擔了約9.09%的任務,其中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作爲ITER中國工作組核心單位,深度參與ITER計劃,承擔了ITER計劃中國採購包的絕大部分研發任務,依靠自主創新,憑藉在託卡馬克裝置上四十多年的技術積累,等離子體所讓“中國設計”和“中國製造”應用於ITER國際大科學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