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經濟”爲何大行其道

參考消息網4月12日報道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4月2日刊登題爲《恐龍經濟從來沒有滅絕》的文章,作者是凱瑟琳·巴布-穆吉拉,內容編譯如下:

約60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從未像當下這樣成爲如此有利可圖的商品。今年6月,環球影業將推出又一部《侏羅紀世界》電影,這標誌着恐龍在電影界佔統治地位已超過30年。侏羅紀系列電影總共獲得60億美元的票房,改變了我們對恐龍的看法。

這一切都始於邁克爾·克賴奇頓1990年的小說《侏羅紀公園》,這部小說講的是讓恐龍再次出現在地球上的想象——但復活恐龍是有代價的。當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1993年把這部小說拍成好萊塢大片時,它成了一個關於把史前生命私有化是多麼危險的警世故事。

30年後,警世故事成了現實:恐龍,無論是恐龍化石還是虛擬恐龍,都牢牢地掌握在出價最高的人手中。當霸王龍骨架化石“斯坦”在2020年以32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時,它不是被賣給古生物學家,而是賣給了一家背後是博物館的阿聯酋投資公司。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這樣的市場上很難與出高價者競爭,他們只能依靠捐贈和貸款,才得以讓公衆接觸到這些生活在史前的巨大生物。

無論怎麼看,恐龍現在都是一筆大生意,不管是10美元的塑料霸王龍玩具,還是價值4500萬美元的“另類資產”。

以下用一些數字說明:

390萬:2024年參觀華盛頓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的遊客人次數量,這家博物館成爲去年參觀人次最多的史密森學會博物館。

4460萬美元:2024年,對衝基金經理肯·格里芬以這個價格買下了一件完整的劍龍化石“埃佩克斯”,這是恐龍標本有史以來的最高交易價格。他將其出借給了一家博物館。

8.45億美元:最新的兩部《侏羅紀世界》電影的總製作成本,反映出該系列電影爲了將恐龍搬上大銀幕投資了鉅額資金。

11.14億美元: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全球總票房,確保其獲得好萊塢大片的地位。

16.72億美元:2015年電影《侏羅紀世界》的全球總票房,使其成爲該系列電影中迄今爲止盈利最多的電影。

54億美元:美泰公司2024年的銷售額,該公司的產品包括“侏羅紀世界”玩具,以及一直大受歡迎的芭比娃娃和風火輪小汽車玩具。

如果你曾經被癡迷於恐龍的孩子拖着穿過塔吉特商場的玩具通道,或者爲了給侄女的生日找一隻塑料帝王迅猛龍而手忙腳亂,那麼你已經看到了恐龍經濟的一面:永遠不會滅絕的消費者需求。

孩子家長每年在恐龍主題的玩具、書籍、博物館會員、公園遊覽和生日派對上花費數百萬美元。美泰的“侏羅紀世界”系列玩具是一個可靠的賺錢工具,恐龍玩具的銷量有時超過了“星球大戰”系列玩具。

即使沒有好萊塢的影響,孩子天然會對恐龍着迷。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爲“概念域”癡迷——兒童會有一個階段,對單一話題產生強烈的興趣,通常與分類和發現有關。但是,當中產階級的父母掏空錢包購買恐龍小擺件時,億萬富翁們卻在囤積實物,對衝基金經理、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藝術收藏家把恐龍化石的價格推得越來越高。(編譯/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