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東減持、創始人退場,中科曙光高增長敘事如何重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邁入應用爆發期,算力作爲AI革命的基石,成爲各國科技競爭的核心戰場。

在這場浪潮中,中科曙光——中國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國家隊"代表,股價乘風而起,年內漲幅超80%,市值一度突破1300億元。

然而,亮眼的資本表現背後,公司卻交出了一份營收下滑、淨利潤增速放緩的“矛盾”成績單。

今年以來,公司創始人李國傑的隱退、控股股東的大手筆減持,更爲這家老牌科技巨頭的未來帶來新的考驗。

5月13日,中科曙光公告稱,在4月16日至5月8日期間,控股股東中科算源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2459.4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68%,減持價格區間爲55.85-60元/股,減持總金額達14.21億元。

在此背景下,隨着行業競爭加劇、全球算力發展範式生變,中科曙光的高增長敘事未來如何延續?其佈局的AI全產業鏈又能否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增長敘事轉變

2023年,全球掀起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2024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邁入應用加速時代。

人工智能依賴“強算法、高算力、大數據”的支持,模型複雜性和大規模訓練,對算力的速度、精度和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產業鏈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科曙光主要從事高端計算機、存儲、安全、數據中心產品的研發及製造,同時大力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智能計算等業務。

其與參控股公司全方位覆蓋了從上游芯片、服務器硬件、I/O存儲、液冷數據中心產品,到中游計算機平臺、大數據平臺、算力服務平臺,以及下游雲服務提供商等產品及業務。

作爲算力產業鏈上的國家隊選手,此前持續多年橫盤的中科曙光2024年股價乘AI風起,年內漲幅超80%。去年11月,公司股價觸及89.93元/股,市值超1300億元。

但記者注意到,在AI風口最盛的2024年,公司業績增速卻不及前幾年樂觀。去年,中科曙光營收同比下滑8.4%,歸母淨利潤僅實現個位數增長。

2019年,中科曙光曾被列入實體清單,雖然未對業務產生較大沖擊,但卻限制了自身在AI服務器領域的想象空間。

經過幾年“修生養息”,中科曙光的營收規模持續上漲,2020年後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歸母淨利潤增速方面,從2021年40.78%的增幅下探至2023年的18.89%,雖然略遜於營收增速,但也呈雙位數增長。

有財務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公司2024年收入下滑,主要由於行業競爭加劇和公司主動收縮低毛利項目,而毛利率的提升表明高附加值產品(如液冷服務器)佔比增加,優化了產品結構。

從去年年報來看,中科曙光IT設備業務實現收入117.06億元,同比下降8.4%,但毛利率爲27.34%,同比提升5.46個百分點。

此外,公司軟件開發及系統集成業務收入13.95億元,同比下降10.94%,毛利率爲43.71%,同比下降18.07個百分點,主要由於子公司曙光數創冷板產品銷售佔比提升(市場競爭激烈,毛利率較低)以及雲計算業務收入下降。

按照客戶行業劃分,去年中科曙光公共事業類客戶收入下滑顯著,主要受北部和西部大區收入減少影響;企業類客戶收入相對穩定,但毛利率較低。南部大區表現亮眼,但規模較小,難以彌補其他區域的下降。

中科曙光在公告中提到,部分項目交付週期延長導致收入確認延遲。財務指標方面,其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從2023年的66.77天增至2024年的65.68天,顯示回款壓力略有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去年對第一大客戶銷售額爲87.2億元,佔比66.31%;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比87.95%。若客戶集中度過高,主要客戶需求波動或合作關係一旦出現變化,將對業績產生影響。

記者還從業內獲悉,2024年整體IT行業增速放緩,部分下游客戶需求減少。

整體來看,中科曙光2024年的“成績單”並不令人意外。隨着算力產業持續發展,新入局者衆多,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全球算力發展範式也於2024年末出現轉變苗頭。

創始人退居幕後

但在企業發展的重要關口,中科曙光創始人卻宣佈退居幕後。

2025年1月23日,中科曙光創始人、原董事長李國傑向董事遞交辭任報告,因個人年齡原因,決定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等一切職務。經過半數董事推舉,推舉董事、總裁歷軍暫代董事長職責。

李國傑1943年5月29日出生於湖南邵陽,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獲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

他長期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算法、人工智能、未來網絡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是中國計算機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其主持研製成功曙光1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獲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爲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和應用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身爲中科曙光的創始人,在他的帶領下,中科曙光從一家初創企業逐步發展成爲國內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領軍企業,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推動了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

歷軍畢業於天津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技術專業,擁有紮實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基礎。他自加入中科曙光以來,歷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公司副總裁、高級副總裁、總裁等。

與此同時,控股股東也再次大手筆減持。

早在2022年9月13日至2022年9月21日期間,中科曙光控股股東中科算源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大宗交易方式累計減持了2928.0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減持價格區間在22.8元/股到23.34元/股之間,累計套現約7.35億元。

今年1月9日,中科曙光又發佈《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公告顯示,爲自身發展需要,自公告披露日起15個交易日後,中科算源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即不超過2926.41萬股。受此消息影響,1月10日,中科曙光開盤大跌,一度跌近6%。

5月13日,中科曙光公佈股東減持股份結果。在4月16日至5月8日期間,股東中科算源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2459.4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68%,減持價格區間爲55.85-60元/股,減持總金額達14.21億元。

截至公告披露日,中科算源持有中科曙光無限售條件流通股2.1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4.68%。

創始人退居幕後、控股股東大手筆減持,中科曙光的高增長神話,將如何續寫?

突圍路徑

記者注意到,在算力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效率優先的轉型節點,這家擁有國產芯片、液冷服務器、智算中心全鏈條佈局的企業,正嘗試憑藉技術儲備穿越週期。

高盛研究報告顯示,自今年1月DeepSeek發佈以來,其“能源+AI”主題投資組合持續走弱,反映出市場對AI基礎設施板塊正在進行系統性價值重估。

而原預計2026年底出現的全球數據中心產能高峰,現已提前至2025年;2024-2027年間,供需關係將逐步改善,但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仍將維持在歷史均值之上。

海外算力市場進入理性調整期,傳統的高算力、大帶寬、高能耗發展模式正被“資源效率優先”的新範式所替代。

國內亦是如此。“東數西算”工程政策紅利期已接近尾聲,新增投資向智算中心傾斜。

但這並不意味着行業高速發展週期徹底結束。

當前,算力應用場景正由通用場景逐步擴展到專業領域特定場景,專業特定場景帶動算力需求增長,並對算力提出更高且獨特的需求,推動算力需求結構轉變。

這意味着,算力需求逐步從通用計算轉向智能計算,智能算力規模和佔比越來越大。

IDC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算力規模已達246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長超65%,各行業算力應用項目超過1.3萬個。

從政策面來看,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發佈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算力規模超過300EFlops,智能算力佔比達到35%,多省同步跟進總體目標,上海、廣東等省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在總算力中佔比達到50%以上。

在此背景下,中科曙光積極佈局AI算力全產業鏈。

東莞證券研報指出,在AI芯片方面,公司聯營企業海光信息爲國內高端處理器研發領先企業,海光DCU採用GPGPU路線,具有較強的並行計算能力和較高的能效比,兼容“類CUDA”環境。

在高端計算機產品方面,2025年公司旗下曙光雲發佈全國產DeepSeek大模型超融合一體機,助力政府、企業數字化轉型;曙光存儲全新升級面向AI訓練及推理存儲方案。

在雲服務方面,2024年底,曙光雲進化到“全棧智能雲”時代。在AI加速套件方面,2025年公司發佈DeepAI深算智能引擎,助力AI應用的快速開發與落地。

在算力服務方面,中科曙光打造“5A級智算中心”,並積極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加速人工智能軟硬協同及應用場景快速落地。

西部證券分析師指出,隨着下游客戶擴大資本開支,公司在面向生成式AI的液冷等場景持續進行迭代優化,或將進一步提升公司產品的競爭優勢,加快新一代產品的技術落地和商業化,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25.86億元,同比增長4.34%;淨利潤1.86億元,同比增長30.79%。收入恢復增長,淨利潤增速顯著,表明公司調整策略初見成效,但需關注後續可持續性。

“公司不再單純追求規模化擴大,而是緊密跟蹤行業前沿技術發展趨勢,聚焦自研技術創新,綠色技術降本,算力生態構建等核心能力建設,不斷夯實技術儲備基礎,保證公司長期、高質量發展。”中科曙光高管在年報業績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