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船與當代的對話 潘蓬彬的當代藝術觀

潘蓬彬,《河畔系舟》,油畫,30P,2025年。(照片提供潘蓬彬)

潘蓬彬,《自由飛翔》,油畫,15F,2025年。(照片提供潘蓬彬)

當代藝術在1960-1970年代,因觀念藝術興起,將焦點從一直以來重視的美學和技術層面,轉向關注作品背後的思想和概念。這一運動強調藝術家的意圖和觀衆的參與詮釋,強調了思想的重要性。因此,當代藝術的特點在於其強調思想性和概念性,優先考慮作品的潛在意義而非傳統的審美標準。這意味着藝術創作需承載深刻的思考或哲學意義,創作過程與行動軌跡也是最終作品的一部分。

當代出現了許多抽象、實驗性和以過程爲基礎的形式,也頻繁地使用新媒體,如攝影、錄影和電腦生成的圖像,大幅度開拓了藝術表現的邊界。在大量的媒體、藝評與美術館都青睞當代藝術的同時,它也挑戰着傳統藝術的根本,鼓勵觀衆質疑並重新思考他們應該要「重新定義藝術」的觀點。

空船理論反應藝術思想

潘蓬彬,一位不是創作當代藝術,生活在「當代」的油畫家,也可以歸類爲承襲傳統學院技法與傳統美學觀的藝術創作者。當他談論起,如何面對這股強大席捲而來的「當代藝術」熱潮?潘蓬彬提出了有趣的話題「空船理論」,雖說它名爲理論,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寓言,也可以說是他內心根本而純粹的藝術思想與創作精神。他說,《莊子》外篇〈山木〉有這麼一段:「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這就如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名言:「針對別人的行爲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有趣的藝術家爲了詮釋這些觀點,潘蓬彬創作了一幅標題《河畔系舟》除了迴應上述的「空船理論」,也反諷戲謔一下,這回可是系得牢牢的舟。在傳統文化中,「舟」有着極具象徵意義的意象,它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文人及畫家表達情感、寄託哲思的重要載體。畫裡的舟船在水上漂泊盪漾,似乎能穿越時空,抵達觀賞者的心靈深處。這時的「空船」承載着對人生、命運、離別、歸途等多重主題的思考,延伸出其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它已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追求隨緣自適的境界,漂泊與自由,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

當畫壇上還在因爲「當代藝術」的衝擊,爭辯藝術何去何從的當下,潘蓬彬以一幅《自由飛翔》展現逍遙自在的心境。正如李白在1300年前,不是已經教過我們「寄言燕雀莫相啄,自有云霄萬里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