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親中 非北約盟友身分受挑戰

(圖/新華社)

東非國家肯亞總統魯託(William Ruto)去年6月拜登任內出訪華府,他是十多年來第一位做國是訪問的非洲領導人。不僅如此,肯亞也成爲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讓它可以取得先進的軍事科技和訓練,並且能夠與五角大廈進行深層的合作,肯亞是第一個漠南非洲國家獲得這個身分。拜登總統的這項決定,在當時被視爲是美國對抗中國與俄羅斯在非洲大陸擴大影響力的一項戰略協同(strategic alignment)。

不到1年後的今年5月,共和黨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李奇(James Risch)表示,由於肯亞與中國關係加溫,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討其MNNA身分,因爲這層新的關係讓美國感到困擾。李奇指出,奈洛比與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擴大外交關係,絕對不是美國盟友應有的作爲,美國必須評估衍生出的風險。8月初,李奇更在《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中提出一項修正案,要求正式檢討肯亞是否應享有MNNA所帶給它的好處。李奇列舉肯亞犯下的錯誤,包括與非國家武裝團體及暴力激進組織的曖昧關係、成爲受制裁實體的金融避風港,以及使用美國的安全援助深化與中國的安全及經濟糾纏。李奇甚至說肯亞原本與美國的戰略協同,已淪爲與中國的戰略綏靖(strategic appeasement)。

不過,李奇的談話及大動作,和非洲指揮部指揮官蘭利(Michael Langley)將軍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蘭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肯亞是美國在區域安全領域不可或缺的盟友,兩國在索馬利亞的合作模式就是明證。他認爲肯亞的MNNA身分仍須維繫,華府應當重申這個夥伴關係。爲何立法者與軍事指揮官對此議題有如此不同的見解?肯亞與美國的長期外交關係及它與中國新近的緊密結合,或許能說明大部分的原因。

冷戰期間,肯亞一直被視爲是少數擁抱資本主義、親西方的非洲國家,冷戰結束後初期,仍被歸類是華府在非洲少數關係較爲密切的朋友,特別是美國在此維持兩個軍事基地,位於曼達灣(Manda Bay)附近的辛巴營(Camp Simba)海軍基地及曼達灣的空軍基地。不過本世紀初第一位政黨輪替上臺的吉巴基(Mwai Kibaki)總統曾表示肯亞選擇的是不偏東也不偏西的外交政策,尋求在東西強權間維持平衡的關係。

近年來肯亞與中國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北京不僅在這裡修築了非洲第一條中國建造的高鐵,同時還開發第二個重要的港口。肯亞總統魯託今年4月出訪北京,與中方簽署包括農業、科技及綠能在內等多項貿易暨投資協議。不僅如此,魯託還在一場北京大學的演說中,批評當今全球權力結構脫序、失去功能,呼籲應當建立一個公平、具包容性的新世界秩序。7月,魯託還宣稱肯亞與中國是此新世界秩序的共同建築師(co-architect)。

對此,李奇直接表示你不能既是美國的MNNA,又是北京的共同建築師。這和當年小布希總統在進行全球反恐戰爭時,指出每個國家都要做出下列的決定:「你若不站在我這邊,你就是站在恐怖份子的那邊」(Either you are with us, or you are with the terrorists),如出一轍。李奇的態度反映美國目前強烈的反中情緒,及川普政府迫使第三世界國家選邊站的堅定立場。然而,國際政治與外交操作絕不是非黑即白,這些動作到頭來很可能讓敵對陣營增加更多的盟友,得不償失。(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