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小而美」生態旅遊+1 恆春西屏山古道首發團啟動

墾管處歷時2年籌劃,本月底推出見證地方產業變遷的恆春縱谷平原「西屏山」古道遊程,邁向第13個生態旅遊遊程,當地德和的舊名「槺榔林」得名自臺灣海棗。圖/墾管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是國旅勝地,爲化解住民生計和環境生態拉扯的紛擾,墾管處17年前率先在墾丁社頂部落推動「小而美」的生態旅遊,居民巡護環境生態、爲遊客說家鄉故事,已拓展至12個頗夯的亮點遊程;墾管處歷時2年籌劃,本月底再推出見證地方產業變遷的恆春縱谷平原「西屏山」古道遊程,邁向第13個生態旅遊遊程。

有別於過去「走馬看花」的大衆化觀光旅遊模式,墾管處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17年前選在社頂部落推動小衆的生態旅遊,透過社區培訓在地居民巡護環境生態、爲遊客導覽解說,讓外界瞭解深層的人文和生態之美,創造多贏,現已成長至12個社區;以陸蟹和白榕園爲亮點的滿州鄉港口社區奪下人氣王,墾丁社頂部落第2,接着是滿州里德。

墾管處解說教育科長陳玄武說,新開發的恆春縱谷平原「西屏山」古道遊程,與恆春鎮德和、山海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歷時2年籌劃完成,恆春縣誌上所稱的「西屏山」是恆春縱谷平原西側的臺地,是西高東低的傾料臺地,最高棱線從大平頂向南延伸,經關山到貓鼻頭,是先民重要的婚嫁、訪友、漁獵、墾拓的產業舊道,日治時期,臺地上廣佈瓊麻田,更有輕便臺車軌道穿梭運載麻葉。

他說,民國60年代,尼龍繩問世取代天然麻繩的市場,瓊麻產業逐漸沒落,正值銀合歡被引進作爲紙漿原料,麻園廣佈的西臺地被強勢銀合歡佔領,成爲恆春半島上令人頭痛的環境問題;在臺地下的德和社區發展協會近年發揮創意,將「森林殺手」轉爲實用的綠能,不僅改制成傢俱、文具、溜溜球、工藝品,並客製化原木手工月琴,具在地文化特色。

爲讓民衆認識恆春半島西臺地區傳統農特產業風貌,並瞭解外來植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墾管處與德和區、山海社區合辦2月25日及3月17日兩梯次古道體驗首發團,包括銀合歡溜溜球DIY、古道健行(槺榔坪—西屏山頂—山海),沿途有在地達人解說民俗植物、歷史故事,未來朝第13個生態旅遊遊程邁進。

墾管處歷時2年籌劃,本月底推出見證地方產業變遷的恆春縱谷平原「西屏山」古道遊程,邁向第13個生態旅遊遊程,登高可眺望西海岸。圖/墾管處提供

墾管處歷時2年籌劃,本月底推出見證地方產業變遷的恆春縱谷平原「西屏山」古道遊程,邁向第13個生態旅遊遊程,安排銀合歡溜溜球DIY。圖/墾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