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心底的中國:敬悼許倬雲院士

許倬雲生於1930年9月2日,其學術生涯以深刻洞察中國古代歷史聞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師許倬雲院士,四日在美國辭世,享耆壽九十五歲。許院士的學術成就享譽全球,曾榮獲唐獎四大項中的漢學獎,能獲得此殊榮,實屬具在臺成長背景之第一人,然許院士卻立即將五千萬獎金全數捐給蔣經國基金會,設立「許-孫獎學金」,鼓勵從事漢學研究的博士候選人持續研究漢學,這是何等胸襟!

記得許院士在得獎感言中說,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天人調和,意即人類與自然間的調和,中國思想裡的宇宙秩序,在漢朝已得到全盤性的整合。人與天的關係,自主權就展現在自己的意志中,這就回到「心」;如何掌握與約束自己的心,讓人心與「天心」配合,是中華思想體系的重要課題。這個理念我深感認同,因而有近卅年來研究與探索心學的生命背景。

許院士說,從孟子到王陽明,這條主線無不提示着我們看住自己的「心」,不要跑野。人要先修己,而後才能安人;安頓自己進而互相扶推,大家彼此安慰,心意得以推廣到全世界的人。他批評西洋文化主導世界已兩百多年,但處處都是戰爭與衝突,只想「我要怎麼樣」,卻從不問「你要怎麼樣」;但只要盡己所能做到修己,將自己從困局中拔出,就能做個不受困惑的人。

許倬雲院士終其一生,深度關懷海峽兩岸的中國,即使身在美國依舊不改知識分子風骨,對美國正面臨的問題常有一針見血的評論。他覺得西洋社會應該反省,個人不能成爲世界的中心,國家民族社會更不是世界的中心。歐美要世界上的弱勢國家與人民接受他們的倫理,卻忘記還有另外一套超越個人、超越私利、超越壓迫的「普世價值」。

許倬雲院士榮獲唐獎後,在國家認同極度撕裂的臺灣社會,竟有好些人對其奚落與嘲諷。許院士從不掩飾自己的認同,「中國」兩字刻在他的心底,是其永遠的歸屬;在這個「中國」裡,有孔子與孟子,更有董仲舒與司馬遷,還有經書、詩詞、戲曲與建築,這是「歷史上永遠不停的中國」。

臺灣有相當的一羣人已「忘記中國」,當我們帶着仇恨面對兩岸關係,遂看不清檯灣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中存在的深意。余英時院士與許倬雲院士兩人都是史學巨擘,面對中國,許院士始終從文化中國的角度出發,帶着溫情與敬意來關懷海峽兩岸的中國前景,因此他支持連署「課綱反去中」;餘院士晚年則轉向於批評其認知的「政治中國」,這使得他支持了香港「反送中」運動。

不只臺灣,甚至大陸的自由主義知識階層,都常推崇餘院士卻批評許院士,藉此隱喻自己「反共」的政治態度。其實,許院士從來沒有直接表示自己對「政治中國」的抉擇,他始終站穩讀書人的角色展望中國未來;且餘院士雖終生不再回大陸,卻曾說「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許倬雲院士對中國的溫情與敬意,有如空谷足音,在亂世中不斷激盪着我們的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