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珍稀典藏動起來了!臺灣雲豹入藏科博館 重現穿梭林間靈巧身影

圖/截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

2025年6月17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迎來一件極具歷史與科學價值的珍稀典藏--一件日治時期的臺灣雲豹立姿標本。

它不僅是全球僅存五件有文獻記載的臺灣雲豹標本中的第二件,更是臺灣目前極少數有確切文獻佐證出處的雲豹標本,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件高齡90年的標本,原藏於1935年開館的阿里山博物館,是日治時期1935年「臺灣博覽會」的重要展品。牠的身體挺拔,斑紋鮮明,見證着過去博物館如何呈現自然,也反映當時殖民科學的眼光。這件標本不只是動物的殘軀,更是臺灣自然史與人類學的交會點。

臺灣雲豹:消失的山林主角

雲豹曾是臺灣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頂級掠食者。體型中等、四肢粗壯、擅長跳躍,牠們能從樹上俯衝捕獵猴子,也能悄聲潛行,突襲山羌或水鹿。從1862年英國自然學者史溫侯記錄以來,雲豹在科學界與文化脈絡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但自1983年以來,雲豹便在野外銷聲匿跡。即使近年仍有原住民巡守隊聲稱目擊,卻始終無法以影像佐證其存在。科學界雖持續努力追蹤,包括架設自動相機、使用毛髮陷阱甚至派遣排遺偵測犬,但至今未曾「再見」。

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正式列爲絕滅物種,但臺灣政府仍保留其保育類身份,向文化與情感致敬。

什麼是3D高斯潑濺?讓光點「潑」出一隻雲豹

要讓這具標本「活起來」,光靠保存還不夠。

科博館這次首次導入3D高斯潑濺技術(3D Gaussian Splatting,3DGS) 技術,將標本轉化爲高精度、可動態呈現的3D模型。3DGS的原理,是透過AI演算將拍攝得到的多角度影像,轉換爲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高斯點」。這些點就像是會發光的小球,根據不同的顏色、透明度與空間位置,構築出幾何輪廓與自然光感。

換句話說,它不是「畫出」雲豹,而是用光點「潑」出一隻能動的雲豹。這種方式大幅簡化了製作流程,不需昂貴的掃描設備或龐大的動畫團隊,只要幾臺相機、多角度拍攝,加上演算法,就能讓一具靜止的標本在虛擬空間裡甦醒。

科博館作爲臺灣首間運用3DGS技術進行標本3D建模的博物館,成功讓這件90年曆史的雲豹標本「動起來」,生動呈現其行走、轉頭、穿梭林間的靈巧模樣,爲觀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保存工程

讓一隻在臺灣山林間早已消失的雲豹重新「走動」,不只是數位科技的展演,更是一場與時間、自然災害對抗的保存工程。科博館典藏了超過161萬件標本,其中高達九成屬於自然史範疇,每一件都是無法複製的時光切片。爲了守住這些珍寶,科博館的建築與保存設備,其實早已歷經考驗。

921地震與403強震,就是最嚴苛的「開箱測試」。在這兩場分別震出六級與五級強度的地震中,科博館的蒐藏庫無一件標本損壞。這不是僥倖,而是因爲整座館體採用RC鋼筋混凝土樑柱設計,並在重要樓層設置加強過的藏品庫。每一個鋼材蒐藏櫃,都經過加固、內部有防震擋板,即使地動山搖,標本仍穩穩安坐原處。

此外,科博館已開放標本資料數位化上網,讓學界與大衆都能查詢與應用,不讓知識只鎖在典藏庫中,而是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與記憶裡。

當我們在螢幕前看到雲豹擡頭時

從山林到標本,再從玻璃櫃到虛擬空間,臺灣雲豹的故事是一次生命記憶的重組,也是科技、文化與保育共同完成的接力。雲豹的故事,更提醒我們保育工作的迫切性與重要性,期盼未來能有更多資源投入,讓石虎等瀕危物種免於步入雲豹的命運,讓臺灣山林中的生命繼續生生不息。

(本文出自2025.06.20《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