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章魚也有慣用手?前手探索、後手搬運超有條理

圖/Freepik

章魚向來以八隻觸手靈活行動聞名,彷彿海中的「三頭六臂」化身。但牠們究竟如何在自然環境中協調這些半自主的肢體,長期以來仍是謎團。一項發表於最新一期《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首度系統性量化野生章魚的手臂動作,發現牠們在不同任務上其實有明顯的分工。

總計超過1萬筆觀察紀錄樣本

研究團隊來自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與伍茲洞海洋生物實驗室。他們分析了 2007 至 2015 年間在大西洋與加勒比海拍攝的 25 段野外影片,對象涵蓋三種章魚:真蛸O. vulgaris、O. insularis 與 大西洋章魚O. americanus。研究人員將影片逐格檢視,把章魚的行爲拆解爲 15 種行爲、12 種手臂動作與 4 種基本變形(彎曲、延伸、縮短、扭轉),最終累積了 3,907 次手臂動作與 6,781 次變形的紀錄。

前操作後移動 八臂協調對稱

結果顯示,雖然每一隻手臂都能完成所有動作,但前四隻手臂使用頻率更高,佔了 64%,多用於探索環境與操作物體;後四隻手臂佔 36%,則主要支援移動,例如「翻滾」(手臂像輸送帶般推動身體)或「撐舉」(手臂直立把身體撐起)。左右手臂使用則沒有差異,顯示章魚並沒有「慣用手」,但往往成對協調,反映牠們的身體對稱性。

在動作型態上,「伸、舉、放、收、卷」五種動作佔了近八成;在變形層級,彎曲最爲常見(70%),其次是延伸(22%)、縮短(6%)、扭轉(2%)。多數變形發生在手臂遠端與中段,顯示不同區段的肌肉結構在任務上有差異化。

由4種基本變形組合而成

圖/《科學報導》

圖表是一份 章魚行爲「族譜」,研究人員把野外拍攝的章魚動作,拆成三個層級:

過去多出現在靈長或囓齒類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在野外證實章魚存在「任務分工」:前臂偏向探索,後臂偏向支撐與移動。這種模式過去多見於靈長類或齧齒類,如今章魚也展現了類似的功能分化。

這些成果不僅讓我們更理解章魚複雜的神經與行爲控制,也爲工程學提供靈感。仿生軟體機械臂若能借鑑章魚的「分工與冗餘設計」,有望在醫療、救援等領域展現更高的靈活性與效率。本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學報導》。

(本文出自2025.09.19《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