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有鬼臉盯著你?可能只是大腦在惡作劇

圖/AI生成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農曆七月,社羣上總會開始流傳一些恐怖照片。有人拍到公寓窗戶後方浮現一張蒼白的臉,有人半夜經過路邊廢棄民宅時,隔着玻璃看到有人在裡面盯着自己。每當出現這類圖像,留言區就是開始討論照片裡到底有幾張臉。而如果你把這些照片丟進光影分析工具,很多時候臉就不見了。

大腦天生就愛亂認臉

我們的大腦天生有個「愛亂認臉」的習慣。心理學家稱它爲臉孔幻視(face pareidolia),指的是從毫無意義或模糊的物體中,看見不存在的臉孔。最近,一項發表於 《自我感知》(i-Perception)的研究,就精準地把這個現象放上實驗臺,檢查大腦究竟是怎麼被騙的。

研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與英國薩里大學組成,他們找來超過兩百位亞洲裔大學生,讓他們參加一種叫做「凝視線索任務」的心理實驗。受試者會先看到一張移開視線的真臉,或是一個「看起來有臉」的物體(像是插座、車子),然後螢幕左右其中一邊會閃出目標符號,受試者必須迅速指出在哪邊。

「臉」底怎麼偷走你的注意力?

實驗共設計了四種不同的呈現條件:

這些條件設計的巧思在於,它們能幫助研究者釐清:到底是「眼睛」這個區域本身引導了注意力,還是整張臉的整體結構纔是關鍵。

真臉 vs 幻視臉:兩條不同的路

研究發現,對於真實的臉,我們的大腦主要依賴「眼睛」的局部特徵來判斷凝視方向,進而引導注意力。即使移除了臉的整體配置、只留下眼睛部分,真實臉孔的凝視仍能持續產生線索效應。

但遇到臉孔幻視物體時,大腦更依賴整體配置,也就是五官的相對位置、類眼睛特徵的形狀與位置,來強化注意力轉移。當物體的視覺訊號模糊不完整時,大腦會自動用過去的經驗來填補缺口,把它拼湊成一張臉,並推斷出凝視方向。

東方人更容易看到鬼臉

文化差異也會影響這種現象。例如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東方人在辨識臉孔時,往往會同時關注五官之間的相對位置與整體輪廓,不是隻看單一特徵,而是把臉當成一個完整的結構來判斷。因此在低光或模糊的情境下,東方人可能更容易把零散的形狀拼湊成完整的臉。至於那些讓人雞皮疙瘩的靈異照,多半就是這種認知傾向與光影條件完美配合的產物。

下次如果你又看到靈異照片裡出現一張「詭異微笑」的人臉,先別急着貼上「有鬼」的標籤。你的大腦只是做了它一向很擅長的事:在模糊不清的世界裡,硬是拼湊出一點人味。畢竟比起一片混沌,看到一張臉,反而讓人安心⋯⋯嗎?

(本文出自2025.08.14《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