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青少年「不接電話」沒禮貌?真相曝光:準備好再溝通

圖/Gemini生成

電話,不再是聯繫的「第一選擇」

過去,打電話是爲了溝通需求的立即性,但對年輕人來說,語音通話已經不再是預設選項。如今,打電話只在緊急事件需要幫助,或是情緒崩潰需要立即安慰等特定情境中出現。其他時候,簡訊、語音或社羣平臺的私人訊息纔是日常首選。

文字或語音訊息提供了更大的「掌控感」:可以思考、編輯、刪除、甚至延遲迴復。相比之下,接起電話代表立刻進入一場即時對話,沒有時間緩衝,也沒有退路。這種無法掌控的感覺,對青少年而言往往增加了無形的壓力。

控制與界線:沉默也能表達

「有時候看到手機通知『爸爸』或是『媽媽』來電,我就讓它響完。等他們掛掉電話之後我再傳訊息回去。」這是現在許多青少年面對手機來電的行爲,但這並不是拒絕或不在乎,而是他選擇在情緒準備好時,再進行交流。

對時下的青少年來說,「不接」不是失禮,而是一種策略:用來爭取時間、尋找空間、保護情緒,甚至刻意維護「靜音的權利」。沉默本身成爲一種特殊的訊號,代表此刻的我還沒準備好,而非長輩認爲的對人冷漠。

數位禮貌2.0

對不少家長而言,不接電話等同失禮。但在青少年眼中,直接撥打電話,反而可能是一種冒犯。如今的「禮貌」規則已經改變:先用訊息詢問對方是否方便,纔是表達尊重的方式。

16歲的盧卡斯解釋:「我的朋友知道我不會馬上接電話。他們會先發個Snap,比如問『你想接電話嗎?』如果沒有,那就算了。」

同儕之間也有默契:用emoji傳遞情緒、透過簡訊先確認是否能通話,或使用語音留言取代即時對話。這些新的溝通方式,取代了傳統「立刻接聽」的規範。

或許你會覺得諷刺,手機成了逃避談話的工具?但是更準確地說,當手機能成爲「決定何時,以及如何」讓心聲進入的工具時,這一切的轉變,可能都是爲了更好的平衡年輕世代面臨的人際關係。

代溝,還是溝通的革命?

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是不是不願意交流?其實,不接電話的青少年並不代表不想溝通,而是更希望能自己決定「如何」溝通,以及「何時」溝通。透過簡訊或語音訊息,他們能更精準地傳達心情,也能避免即時對話帶來的衝突或誤解。

若是願意理解這些新社交規則,並與孩子建立共識(例如:日常用文字、情感用語音、緊急用電話),反而能讓不同世代之間的溝通更順暢。

對父母與教師而言,與其把不接電話視爲危機,不如將它看作一個契機,一個學習理解新一代溝通方式的契機。青少年並非缺乏同理心,只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更微妙,也更不同步,他們與同儕之間有一些不言而喻的習慣,這些習慣並不是壞習慣,更可能只是我們看不慣而已。

當手機不再只是「打電話的工具」,一種新的社交默契正在成形:沉默是一種表達,延遲是一種選擇,先傳訊息纔是禮貌。青少年並非拒絕聯繫,而是在數位世界中重新定義「相處的舒適圈」,並且對長輩們的疲勞轟炸,清楚地畫出一條請勿打擾的底線。

(本文出自2025.09.09《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