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空汙變少「地球更熱了」?原來霧霾當了數十年「隱形降溫劑」

圖/ChatGPT生成

每當藍天出現、霧霾減少,我們總會鬆一口氣,感覺環境終於變好了。但你可能想不到,空氣變乾淨的同時,地球卻也跟着變熱了。

刊登於《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研究指出,東亞地區近年來積極治理空氣污染,雖然改善了空氣品質與公共健康,卻也無意間移除了能吸收輻射的大氣濾鏡。這層保護傘一消失,長期以來被遮掩的溫室氣體效應就更加明顯,也導致了全球暖化速度的加快。

空污清掉了,「降溫罩」也沒了

自2010年以來,全球地表暖化速度明顯加快,這讓氣候科學家相當困惑。因爲相較於之前的半個世紀,這波加速並未完全對應到溫室氣體排放的變化。

該研究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氣候物理學家比昂·薩姆塞特(Bjørn H. Samset)領銜,結合了來自英、美、日、加等國的頂尖機構,透過地球系統模型的大規模模擬,發現東亞空氣污染治理可能是加速暖化的關鍵原因之一。

其中的關鍵在於氣溶膠,特別是硫酸鹽氣溶膠這類人爲產物。它們會反射太陽光、增加雲層反照率,進而對地表產生冷卻效果。儘管這種冷卻並不能抵銷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但卻在過去數十年中扮演了「隱形降溫劑」的角色。

模型重建氣候路徑,量化真實影響

這項研究使用了來自8套CMIP6地球系統模型、共80組模擬資料,模擬2015年至2049年間東亞氣溶膠排放減少的影響。根據實驗設計,他們比較了「空污持續排放」與「東亞顯著減排」兩種情境,發現單是東亞SO2排放量減少75%,就可能導致全球表面平均升溫約0.07 ± 0.05°C,並貢獻2010年以來觀測到的暖化加速幅度中高達0.05°C/十年。

更驚人的是,這種暖化不僅出現在陸地,還與北太平洋表面暖化與高空輻射失衡現象吻合,代表大氣層的整體能量平衡已經受到東亞區域排放變化的實質影響。

空氣變好≠地球變冷,氣候治理需雙槳並行

這項研究不只揭開一個反直覺的現象,更是提醒我們在制定環境與氣候政策時,必須通盤考量短期與長期效果。空氣污染治理對公共健康至關重要,但暖化效應的「去掩蔽」現象也提醒我們必須同步加快減碳腳步,否則暖化將變得更快、更難控制。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東亞的空污排放仍在下降,但可進一步減少的空間已逐漸變小。這意味着,這波因空污清理導致的暖化加速可能是暫時性的;一旦排放穩定,暖化速度會迴歸由溫室氣體主導。這同時也代表着我們正從一個「被空污遮蔽的氣候」走到一個更真實、更炙熱的未來。

(本文出自2025.07.18《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