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科技魔法師:大腸桿菌把塑膠變成止痛藥

圖/iStock

7月才過了幾天,風姐丹娜絲就急匆匆來訪。她左旋右轉,乘着強風,夾帶豪雨,由南往北進入臺灣海峽,在半夜裡直撲嘉義布袋。南臺灣幾個大城市面對狂風(12~14級中度颱風,等同每小時150~166公里的風速)豪雨(48小時累積雨量達299毫米),停課停班停電斷網,大部份的生活機能也爲之癱瘓。但誰也沒想到,丹娜絲隨手一揮,就刮毀了臺南嘉義兩地1萬6000戶人家的屋頂,許多樸實美麗的老磚瓦屋沒了屋頂,爲防雨入,只能以帆布鋪蓋應急。更嚴重的是10幾萬片太陽能板受損,尤其屏東地區的光電浮動平臺遭疾風迎面衝擊,重創之下全毀,成了「大型海廢」,吹散的浮臺甚至遠漂到離島澎湖的岸邊。

丹娜絲狂襲南臺灣時,夾帶着雨水而來,走的時候,卻忘了帶走同伴,導致滂沱大雨,氾濫成災。高雄附近山區出現了時雨量303.5毫米的強降雨,115條土石流潛勢溪流中,就有67條達到紅色警戒,大規模撤離了2000多人,實在前所未見!而往北一點的臺南和彰化市區,雨水淹沒街道,看到許多民房泡在水中的新聞畫面,真是令人怵目驚心。所幸丹娜絲肆虐中南部後,穿過新竹桃園,就迅速出海而去,放了我們身居北臺灣的人一馬。

像往日一樣,我一早來到研究室。但不同往常進門就上網瀏覽科學新聞,我坐下來,拿出手機,打開通訊錄,找出南部親友的電話,一個一個打去關切。一方面是詢問災情,一方面也問一問有什麼是我們北部同學和親友可以幫忙的?卻發現在風災雨災中的老同學老朋友們,個個表現出臺灣人的韌性,其中一位說:「我和兒子現在雙腳浸在香蕉園的溼軟地面上,正在收拾滿園被風攔腰吹斷的蕉株。比我們更慘的是麻豆柚農,眼睜睜看着一條條『柚子河』,那是欲哭無目屎啊!你們想幫忙,好意我心領了,但這個時候百無一用是書生啦!明年香蕉價錢一定翻倍,都是丹娜絲惹的禍,怪她,不要怪蕉農,我們是無辜的!」想到這位老同學在大雨中收拾殘局,不但物傷其類,還能苦中作樂,甚至幽我們一默,真是佩服他的毅力和胸懷。

問候過南部同學和親友,回到電腦前,打開電子郵件,果然看到好幾封海外友人的來信,他們以爲我也受困在風災中了。接着看到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一位研究合作者的長信,除了問候,交換幾件重要事務的意見,還附了一個檔案,特別強調我一定會很喜歡,並加上一個大大的笑臉符號。我打開來看,是不久之前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的新聞和論文。新聞標題很聳動很有趣:〈使用大腸桿菌,可以把塑膠轉換成日常止痛藥〉( Everyday painkiller made from plastic— by E. coli ),論文標題就很學術了:〈利用大腸桿菌進行生物相容性的洛森重排反應〉( A biocompatible Lossen rearrangement in Escherichia coli )。

我腦袋頓時打結,這怎麼可能呢?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簡直是匪夷所思。但話說回來,如果大腸桿菌真有這等偉大的功力,能把塑膠垃圾轉化成日常使用的止痛藥,那是功德無量,爲地球的永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他完全說對了,我真的好喜歡這篇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計量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論文,由博士生詹森(Nick W. Johnson)、華萊士(Stephen Wallace)教授和他實驗室幾位成員共同完成。他們把基因編輯過的大腸桿菌,加在由塑膠瓶轉化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經由細胞內的磷酸鹽催化,造成洛森重排(Lossen rearrangement)反應,生成異氰酸酯。再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植入兩個酵素的基因,一個來自雙胞蘑菇,一個來自綠膿桿菌,使大腸桿菌能夠把其中產生的「對胺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 PABA)轉化爲普拿疼類的止痛藥乙醯胺酚(paracetamol),而且只需在常溫中24小時就可完成,不會排出二氧化碳!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圖/iStock

工程技術加上生物知識,再加上化學合成轉換的過程,成就了大腸桿菌變塑爲藥的奇蹟。這真是個很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因爲以往製造普拿疼等止痛藥,是用地球上越來越少的原油,而且過程中排出很多二氧化碳,但華萊士等人利用生物相容性化學(biocompatible chemistry)的創新方式,既可以消除廢棄塑膠瓶的污染,又具有節能減碳的效益,還能生產具經濟價值的藥物,真是一舉數得。雖然它還只是實驗室裡的一小步,需要更進一步驗證,距離實際應用也還有許多關卡要克服,但這一小步,充份展現了科學知識擁有無限的潛力,只要應用得當,就可以化腐朽爲神奇,提升人類科技社會的生態文明!

聽說颱風又要來了,接二連三。祈禱所有仍在前一場風災中受苦的居民都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儘早重建家園,大家也都能平安無恙。而我靜坐在研究室中,又會從網上享受科學新知、學到什麼更高明的科技魔法呢?

(本文出自2025.08.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