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不用再怕打針了!未來用「牙線」就能接種疫苗
圖/Jie Sun, NC State University
對許多人來說,打針是童年陰影,甚至成爲成年後避打疫苗的常見原因。如今,科學家開創了全新的「針頭友善」疫苗途徑,而關鍵是我們熟悉的牙線。
這項突破由美國德州科技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所發現。他們在研究牙齦相關疾病時,偶然注意到牙齦與牙齒交界處的一處隱藏寶地「結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相較於其他身體部位的堅固上皮組織,結合上皮天生就比較通透,它不僅能讓免疫細胞能自由進出以對抗細菌入侵,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證發現,這種滲透性也能成爲疫苗抗原(antigen)進入身體、引發免疫反應的理想門戶。這項研究剛發表在《自然.生醫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
小鼠的牙線疫苗接種初體驗
兩位科學家通力合作,一人輕輕固定小鼠的下齶,另一人則小心翼翼地操作牙線。圖/Paul Stonum
爲了驗證這個大膽的想法,論文資深作者吉爾(Harvinder Gill)和第一作者英格羅爾(Rohan Ingrole)必須完成一項前無古人的任務:幫小鼠使用牙線!
在初步測試中,團隊將螢光標記的蛋白質塗在牙線上,結果成功將75%的蛋白質遞送至小鼠牙齦,且兩週後,從小鼠的肺部、糞便與脾臟中仍可檢測到高濃度的抗體。
隨後,他們將不活化流感病毒(常見的疫苗成份)塗在牙線上,並在四周內爲50只小鼠接種三次。接着,將小鼠暴露於真實流感病毒,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的小鼠全部存活,而未接種的小鼠全數死亡,證明牙線疫苗能誘導強大保護性免疫。
研究團隊透過牙線將疫苗成份接種進小鼠的結合上皮並引發免疫反應(Ingrole et al., 2025)
牙線接種還引發全身性免疫反應,不僅在小鼠的糞便、唾液中發現抗體,肺部和脾臟中的T細胞(T cell)數量也顯著增加。吉爾指出,這項研究表明,牙線接種的免疫效果媲美傳統的口腔黏膜接種,甚至超過一些鼻腔式疫苗。
未來牙醫診所可兼疫苗站?
爲進一步評估牙線疫苗對人體的可行性,研究人員邀請27名健康志願者使用食用色素塗在牙線上清潔牙齒,結果顯示約60%的染料成功遞送至牙齦溝。大多數志願者表示願意嘗試牙線疫苗,並認爲它比傳統注射方式更友善。
未參與本研究的美國耶魯大學免疫學家巖崎明子稱此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吉爾表示,牙線疫苗的優勢在於便於攜帶、儲存且不需要醫護人員操作,可低成本郵寄從而實現大規模接種,對像COVID-19這樣的全球大流行,將是巨大的優勢。
最重要的是,牙線接種能夠有效刺激全身性及黏膜免疫反應,在鼻腔、肺部等黏膜表面形成抗體。吉爾解釋,注射疫苗主要在血液中產生抗體,而黏膜表面的抗體不多,但病原體通常是從黏膜表面入侵,牙線疫苗的黏膜免疫優勢和鼻噴式疫苗相同,爲身體提供了額外的防線。而且,相比鼻噴式可能存在疫苗進入大腦的潛在風險,牙線接種則無此疑慮。
然而,這項新技術仍面臨挑戰。對於沒有牙齒的嬰幼兒,牙線疫苗並不適用,對不同牙齦健康狀況者(如牙周病患者)的效果,也須更進一步臨牀試驗評估。
研究團隊對牙線疫苗的未來充滿信心,並已申請專利,與新創公司合作推動商業化。或許在不久的未來,牙醫診所不僅是潔牙、補牙的場所,還能成爲接種疫苗的地方,讓看牙變得更加充滿免疫力。
(本文出自2025.08.05《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