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故事會】侯雲德:抵擋病毒的“守門人”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醫學病毒學還處於初創階段,他肩負重任,出國學習,以開創性的成就獲得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他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並推動基因藥物價格“平民化”,讓上千萬患者得到救治。他是醫學病毒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

童年跌宕 立志學醫

1929年,侯雲德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他的祖父經營着一家錢莊,父親是職員,家境富足。侯雲德的童年剛開始時,是無憂無慮的。可是,好景不長,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啓全面侵華戰爭。戰火蔓延下,侯雲德跟隨家人逃難,家產被洗劫一空,生活陷入了困頓。

侯雲德的童年經歷着因戰亂而帶來的流離失所,也經歷了因疫情肆虐而帶來的生離死別。

那時國內的傳染病疫情十分嚴重,侯雲德的哥哥不幸身患傳染病。爲了防止病毒蔓延,家人只允許侯雲德通過門縫,遠遠地看上一眼。侯雲德多麼希望哥哥能恢復健康,陪他捉螞蚱、掏鳥窩。

不幸的是,哥哥依舊被病魔奪去生命,侯雲德的內心悲痛萬分。疫情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它爲什麼能輕易奪走人們的生命?該如何挽救生命垂危的病人?

侯雲德暗暗下定決心,要學醫,要對抗傳染病。

侯雲德重新振作起來,他在河裡捕魚、在院裡養雞、在街上擺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貼補家用。儘管生活艱苦,他從未放棄學習。他明白,知識是改變一切的力量。

1948年,侯雲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

大學畢業後,侯雲德通過留蘇預備考試,在學習兩年俄語後,於1958年前往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留學,攻讀副博士學位(相當於國內的碩士研究生)。

查找小白鼠死亡之謎

在蘇聯留學期間,侯雲德夜以繼日刻苦鑽研,立志要在病毒學領域研究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病毒學研究所每天四點半下班,侯雲德就在實驗室和圖書館裡繼續學習,直至深夜,才乘坐末班車披着星光趕回宿舍。

一天,研究所突然炸開了鍋,動物房裡實驗用的小白鼠突然離奇死亡,症狀陌生,具體原因不明,蘇聯的專家們也都束手無策。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細菌、病毒,小白鼠感染的不知是細菌,還是病毒。”

“就算確認是病毒了,它可能感染的病毒有幾百種,不同病毒分離手段也不一樣,這得查到猴年馬月啊……”

“這下好了,查不出原因,實驗進度要耽擱了。”大家夥兒急得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

侯雲德有深厚的病毒學知識,查找文獻後,他猛然注意到,小白鼠的傳染和死亡特徵與一種少見的病毒相吻合。爲了證實自己的判斷,侯雲德找到小白鼠樣本,經過反覆嘗試,終於成功分離出了病毒!

“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找到了,它們感染了仙台病毒。”侯雲德立即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導師。

“你是新來的留學生,能有這樣的發現,真是難得啊。”

“我建議清理動物房所有動物,徹底消毒環境,切斷傳播鏈。”

“就按你說的辦。”

侯雲德的建議被採納後,實驗室終於恢復了正常運轉,沒有再出現動物相繼死亡的事件。

侯雲德沒有就此停止,他順藤摸瓜,對仙台病毒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接連發表17篇學術論文。他首次發現仙台病毒可使單層細胞發生融合,成爲國際上最早發現細胞融合現象的科學家之一。

鑑於侯雲德研究仙台病毒的開創性成就,蘇聯教育部破例爲其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授予他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1962年,侯雲德回到了祖國。

研製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

20世紀70年代,干擾素是世界醫學研究的熱門領域。干擾素主要靠人體白細胞分泌,當時最先進的方法是用成人血白細胞生產人白細胞干擾素。然而,每耗費8000毫升人血才能製取1毫克干擾素,因產量低、價格貴,難以被廣泛應用。

1977年,侯雲德建立了抗病毒治療研究室,開始專門研究干擾素。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依然無法改變干擾素產量不足、價格昂貴的情況。

夜色濃重,侯雲德在實驗室裡翻閱資料,苦苦思考。人血的來源畢竟有限,用人血製取干擾素,價格必然昂貴。用傳統方法提高干擾素的產量似乎陷入死衚衕了。

忽然,一則報道映入眼簾——美國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生長激素釋放因子獲得成功!

侯雲德醍醐灌頂,大受啓發,激動地來回踱步。如果將干擾素基因導入到細菌中去,用這種繁衍極快的細菌作爲“工廠”來生產干擾素,不就能大幅提高產量並降低價格了嗎?

當時,基因工程技術在國外剛剛興起。我國生物技術處於起步階段,條件較爲落後,要做基因工程,實在無從下手。

侯雲德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造訪了國外干擾素研發機構,瞭解干擾素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並親自到實驗室做實驗。

回國後,侯雲德根據國內條件加以改進和創新,帶領團隊結合文獻不斷摸索。

經過不懈努力,侯雲德團隊於1982年夏天首次克隆出人α1b型干擾素基因。隨後,他們成功研製出國際上獨創的重組α1b型干擾素。

重組α1b型干擾素是我國第一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實現了我國基因工程藥物從無到有的突破,開創了我國基因工程藥物時代的先河。

侯雲德曾寫下一首詩:“吐盡腹中絲,願作春蠶卒;只爲他人暖,非爲自安息。”觀其一生,他在病毒世界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以抗病毒爲己任,護黎民於安康。他爲中國的疾病防治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爲後來者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本文選編自周忠和院士主編的《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叢書 科學家故事》(教育科學出版社)

來源/《科學故事會》2024年11月刊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