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講堂·我們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在蓉舉行

5月24日,在第二十五個全國科技活動周到來之際,“科學大講堂·我們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在四川成都啓幕。來自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醫療健康、深地探測、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的7位科學“大咖”齊聚成都科幻館,圍繞“時代之問”,帶來他們的“奮鬥作答”。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榮譽院長錢永剛,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八號航天員葉光富,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科學部主任嶽騫,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系終身教授邁克爾·萊維特,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特聘研究員、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統研究室主任江寧,B站知識類UP主“芳斯塔芙”主創、2024年“百大UP主”唐騁分別登臺,帶來7場沉浸式科學演講。

作爲首位登臺的嘉賓,錢永剛圍繞科學元勳錢學森一生中的幾次重要選擇,回顧了錢學森“爲民族復興選人生”的一生。聽說交通可以救國,錢學森便學了鐵道工程;目睹日本飛機對中國的狂轟濫炸,他決意改學航空;當中國要研發導彈,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航天事業……正是像錢學森等一代代航天人以科學爲筆,以探索爲墨,終於寫就了屬於中華民族的“天問答案”。

從十年“飛天”備戰期間的種種極限挑戰,到飛船發射時承載的巨大生理負荷,到太空俯視地球的奇妙體驗,再到天宮課堂裡的趣味實驗……成都籍航天員葉光富娓娓道來的講述裡,不但再現了載人航天的諸多幕後,也再現了坐在石板上看飛機的少年成長爲航天員的奮鬥人生。尤其讓現場觀衆驚喜的是,葉光富還帶來了一張照片,是從太空俯拍的成都。

對宇宙的探索,不止發生在“天宮”。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河灣地下2400米處,藏着全世界埋深最深、空間最大的深地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以神秘的“暗物質”爲引,清華大學教授嶽騫分享了他的團隊在這裡開展的暗物質探測的最前沿研究。在演講中,嶽騫不但生動地科普了何爲暗物質、如何尋找暗物質,也迴應了觀衆心中最大的疑問“爲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尋找宇宙暗物質。”嶽騫說,尋找暗物質的存在,核心目的是希望突破人類認知邊界,進而纔可能帶來顛覆性的創舉。

中科大博士畢業後,“90後”博士唐騁成爲了一名科普博主,憑藉有趣、有料的風格,他迅速躋身年度“百大UP主”。此次登上科學大講堂,他依然延續了一貫的“好玩”風格,圍繞“科學精神”的話題,輕鬆拆解歷史上的科學浪潮背後規律——本質而言,科學都是“按需發展”“按需突破”“按需爆發”,“以平常心看待科學,就是最有科學精神的事。”

從自己最熟悉的化學和生物領域聊起,結合自己的學習、科研經歷,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現場探討了人類永恆的一個追問:生命的奧秘,到底還有多少未知。萊維特特別提到,“偉大的基礎科學往往由年輕人(30歲以下)完成”,他也由此鼓勵青年學子和年輕的科研人們:世界要相信年輕人的力量,年輕人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至於這份力量的源泉,萊維特點出關鍵:科學探索的第一步,需要學會提出問題。

科學的突破,可能來自實驗室裡的觀察,也可能來自生活中的追問。40多年前,求學路上四天三夜難熬的火車之旅,在翟婉明心裡埋下一個願望:中國的火車,何時才能更快更平穩舒適?帶着這個追問,翟婉明紮根鐵路工程動力學領域,參與中國鐵路6次大提速,見證了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引領的發展歷程。演講中,翟婉明以自身科研經歷寄語觀衆,“不要擔心邁向未知,科學最攝人心魄的魅力,就在於它永遠在解構‘不可能’的定義。”

幾十年前,中學生江寧還只是一名《科幻世界》雜誌的鐵粉,如今,江寧成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機接口領域的特聘研究員,從事了“最接近兒時科幻想象的工作”,讓一些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照進現實:藉助腦機接口技術,江寧團隊不但讓華西醫院腦外科膠質瘤切除手術居於世界第一,其研發的300毫秒超短延時的“魔笛”設備更將有望幫助偏癱患者的肢體動起來。

科學大講堂,這場因科學而聚的盛會,不僅是“中國科學的成都講臺”,更是“科學殿堂的大衆之窗”。爲了讓更多科技迷參與其中,嘉賓們還和全網網友、成都中小學生進行了問答交流。

成都七中、成都石室聯中、成都外國語學校“錢學森班”、成都市郫都一中“錢學森班”、成華嘉祥學校、成都上東學校等學校的師生們紛紛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提問,也得到了科學家的耐心解答。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趙俊峰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