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紙風車攜手宣告 3層樓高「燈怪國王」週末登陸兩廳院藝文廣場
客家委員會今年和紙風車劇團再度聯手推出新作「燈怪」,以創新寓言故事傳遞客家人敬天惜物、尊重自然的永續觀念。客家委員會主委古秀妃(右四)今天與紙風車一同舉行首演記者會。記者林俊良/攝影
這幾天經過臺北兩廳院的民衆,會發現藝文廣場牌樓外站立着一隻色彩鮮豔、長得像海龍、蜥蜴又像客家𪹚龍的3層樓高巨獸,眼珠轉啊轉地彷彿看着你。這是客家劇「燈怪」主角—燈怪國王,本週六、日(7月19和20日)晚上7時,將於兩廳院藝文廣場震撼登陸,首演籌備兩年的全新原創客家親子劇「燈怪」。
「燈怪」由客委會和紙風車劇團攜手合作,以可愛人偶演繹客家新童話。3 層樓高的燈怪國王將配合劇情出沒在觀衆席問。紙風車更特地編寫客語歌曲 ,帶領觀衆透過朗朗上口的「瓜瓜歌」,臺上臺下一起看好戲、說客語 。
客委會和紙風車自2010年開始合作,持續以客家語言打造新童話。從2010年「嘿!阿弟牯」全臺演出16場、累積觀衆23566人次;2015年「桐花島的故事」巡迴全臺客家莊學校、累積觀衆超過68570人次;2019年「諸葛四郎」好客版,演出11場,觀衆達23890人次。2021年的「雨馬」,三年間透過線上直播,破93萬觀看紀錄;雨馬歌曲更創客家雲歷年紀錄,日前仍是下載頻率榜首。
今年則推出向客家文化學習「永續」精神的寓言故事「燈怪」,以海洋與陸地共生爲背景,描繪「瓜族」與「燈怪」之間的情感與守護。燈怪由瓜族祖先轉化而來,象徵客家人代代相傳的信仰精神與對家園的守護意志,透過豐富多元的劇情,邀請大家一起來守護地球。
客委會主委古秀妃表示,感謝紙風車用創意和熱情編創客家新童話。看彩排時,她發現「燈怪」的劇情和過去親子戲的大團圓結尾不太一樣,沒讓主角「在一起」,有點悲傷。但爲什麼沒「在一起」?她賣個關子,歡迎大家週六一起來找答案。
古秀妃表示,此劇結合物理、機械、美學各種專業在裡頭,而客語量也變多,讓她非常敬佩。近幾年客委會便嘗試透過「瓜瓜歌」這樣有趣、和民衆親近的互動,讓全國民衆能講幾句、唱幾句客語。
「燈怪」總編導李永豐表示,紙風車做兒童戲的一貫理念,是希望透過戲劇讓小觀衆遠離手機,「他們會比較快樂、跟人羣有更多互動」。而他從小被母親背在背上看布袋戲,雖然劇情通通忘記了,但母子一起看戲的美好那一刻「到現在都還記得」。他也希望透過製作客家親子劇讓小觀衆瞭解臺灣的多元族羣,族羣之間彼此尊重、和平共處。
「燈怪」使用大量客語,李永豐表示這是一次「很大的嘗試」。但他有信心透過精緻豐富的燈光、道具,即使是非客語族羣,也能在理解和欣賞「燈怪」、享受整個晚上,「希望大家帶孩子來看戲,享受一個美好的夜晚」。
古秀妃也在記者會上「開箱」高8公尺,身長11公尺,肩寬4.5公尺的燈怪國王,發現其「身體」裡頭藏了好幾名工作人員。紙風車團長任建誠表示,燈怪國王吸睛外型由劉達倫設計;機械結構委託楊金源設計。兩位設計老師與紙風車技術團隊聯手,從外觀設計、機械結構設計、畫圖、前期實驗到動手焊接、組裝測試、外觀彩繪等,總共耗時13個月。這次的機械機關使用了專業的車牀、滑車、電動缸、玻璃纖維、聚天門冬氨酸酯聚脲、訂製鐵管、鐵板等,超過五千多個機械零件手工打造而成。
而「燈怪國王」不斷轉動的眼珠更是設計上的一大亮點,造型模仿海底生物,可以360度自由轉動。隨着故事進展,燈怪國王將在演出現場擺動四隻腳移動,頭部還會對着觀衆席左右90度轉動,配合劇情眨眼、展翅、開闔嘴巴,結合聲光效果,還能用鼻口噴氣等,突破鏡框式舞臺限制,創造孩子童年追逐巨大怪物的夢幻記憶。
贊助「燈怪」的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表示,穩懋自2020年贊助「雨馬」,到今年2025年贊助「燈怪」,期待透過這樣的贊助,不只是資源上的支持,更是價值上的同行—讓臺灣的孩子不用出國,也能看到世界級的演出。
●2025全新原創客家親子劇《燈怪》7月19日和20日晚上7時整,於兩廳院藝文廣場亮相及進行首演,20日亦於客家委員會臉書及客家電視臺臉書及YouTube網路同步直播,與全球觀衆共襄盛舉。詳細入場和直播資訊,敬請關注客家委員會與紙風車劇團粉絲專頁及官網。表演前將釋出「 瓜瓜歌 」MV到客委會 YouTube 頻道,鼓勵全家大小事先練好,演出當天齊唱瓜瓜歌,就贈送限量小禮物。
客家委員會今年和紙風車劇團再度聯手推出新作「燈怪」,以創新寓言故事傳遞客家人敬天惜物、尊重自然的永續觀念。除了華麗吸睛的巨型裝置,本次親子劇「燈怪」也是客委會首次搭配地方特色的人偶演出,像是苦瓜、小黃瓜、哈密瓜等人偶,以更親近方式行銷客家故事。記者林俊良/攝影
客家委員會今年和紙風車劇團再度聯手推出新作「燈怪」,以創新寓言故事傳遞客家人敬天惜物、尊重自然的永續觀念。本週六、日(7月19/20)一連兩天,將在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展開世界首演,戶外露天演出場地,免費入場、自由入座。記者林俊良/攝影
來自海底的「燈怪」生物,會依劇情展現多樣情緒,不只能環視四周、眨眼皮、打噴嚏,腳掌也能揮動噴煙,就連翅膀也會發光。記者林俊良/攝影
客家委員會今(2025)年和紙風車劇團再度聯手推出新作「燈怪」,以創新寓言故事傳遞客家人敬天惜物、尊重自然的永續觀念。客家委員會主委古秀妃今天與紙風車一同舉行首演記者會。記者林俊良/攝影
來自海底的「燈怪」生物,會依劇情展現多樣情緒,不只能環視四周、眨眼皮、打噴嚏,腳掌也能揮動噴煙,就連翅膀也會發光。屆時在現場也會和民衆互動。記者林俊良/攝影
來自海底的「燈怪」生物,會依劇情展現多樣情緒,不只能環視四周、眨眼皮、打噴嚏,腳掌也能揮動噴煙,就連翅膀也會發光。屆時在現場也會和民衆互動。記者林俊良/攝影
客家委員會今年和紙風車劇團再度聯手推出新作「燈怪」,以創新寓言故事傳遞客家人敬天惜物、尊重自然的永續觀念。客家委員會主委古秀妃(右四)今天與紙風車一同召開首演記者會。記者林俊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