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愛情卻害怕親近!迴避型依戀者有這4種特徵
迴避型依戀者往往渴望愛情和幸福,但卻害怕靠近或容易逃避。(圖片來源/Pexels)
在親密關係中,情感模式往往深受「依附理論」影響。心理學家將依附理論的親密關係分爲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與混亂型依附4種,其中逃避型依附最值得探討。
依附理論中,安全型依附者是最能夠自在地與他人建立穩固的關係;焦慮型依附者則常憂慮被拋棄,缺乏安全感;而逃避型依附者又稱爲「迴避型依戀」,處於一種「渴望親近卻又抗拒靠近」的拉扯中,他們不相信自己能獲得幸福,在親密關係中飽受自我矛盾的困境,這類人有以下4種特徵:
迴避型依戀者的自我界限明確,個性偏內斂害羞,難以快速與人建立親密感。他們害怕在關係中主動會帶來傷害,因此往往選擇被動防禦,用一堵無形的高牆隔開他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能力薄弱。
他們雖然渴望親密,但普遍認爲愛情不會持久,關係總是短暫且不穩定,因此難以對伴侶或關係產生深層信任。
當出現衝突時,迴避型依戀者通常不會選擇正面溝通,而是傾向退縮或直接結束關係。這種反應源於對「被拋棄」的恐懼,迴避型依戀的人自尊心高,寧可先放手,無法接受自己成爲先被拋棄的人。
表面上,迴避型依戀者自尊心強,不願意討好或委屈自己;但在堅強外表之下,卻常隱藏着深層的不安與自卑。他們能力不低,卻容易因害怕評價而退縮,忽略自身的優勢。
心理學研究指出,依附模式多源自童年時期的親子互動。迴避型依戀常出現在父母較爲冷漠或缺乏情感迴應的環境中,當孩子需要安慰或表達情緒時,若父母選擇忽視、壓抑甚至以威嚇方式迴應,孩子會逐漸學會「壓抑需求」來避免失望。這樣的經驗會內化爲「我不需要依靠任何人」,長大後便可能形成對親密關係的懷疑、防衛與不安。他們往往帶着敏感、自我懷疑甚至追求完美的傾向,在親密關係中上演一場「渴望靠近,卻害怕受傷」的矛盾戲碼。
親密關係的依附型態,往往決定了人們如何愛、如何相處。當面對迴避型依戀時,尊重對方啓動的防衛高牆及獨處,並肯定對方的需求和情緒,最後終能獲得被交託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