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睡蟲不肯來!醫師推薦1簡單技巧 10到15分鐘助入眠
對於失眠的痛苦,睡眠專家提供幾項自助建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對於某些人而言,「入睡」是一樁苦差事兒。美國一名任職於線上睡眠診所的家醫科醫師建議,利用一種簡單的心理技巧,可能有助於進入夢鄉。
美國《紐約郵報》上週報導,美國從事睡眠研究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的線上睡眠診所Dreem Health醫學總監、全科醫師呂威廉(William Lu,音譯)表示,牀上躺平數羊數半天睡不着,這時運用「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可能是幫助入睡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要暫時離開舒服的枕頭被窩。
呂威廉說:「倘若患者難以入睡,我總是建議他們下牀,這種治療失眠的認知行爲療法技巧稱爲刺激控制。」有些醫師建議下牀之後要「躺在地板上」,但呂威廉保證,坐在沙發或舒服的椅子上也同樣有效:「下牀是爲了減少我們躺在牀上與清醒狀態之間的連結,對於嚴重或短期失眠患者,這種方式能夠『清除』上述連結。」也就是說,藉此強化牀鋪對於睡眠的暗示作用。
醫師建議,在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時,直接離開牀舖,換到地板、沙發、椅子上,藉此斷開牀鋪與「清醒」(睡不着)之間的心理連結,待10到15分鐘再回牀鋪去。(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英國寢具品牌MattressNextDay執行長席雷(Martin Seeley)同意呂威廉的觀點:「翻來覆去睡不着的時候,試着讓自己換個地方,去另一個溫度比較低的房間,在地板上鋪瑜珈墊或褥子,然後在這個暫時的新環境裡待10到15分鐘。」
席雷表示,離開牀舖有助於讓睡不着的人獲得必要的精神層面調整,「鋪面、溫度、環境的變化,對於打破睡眠障礙循環有所幫助。這好比給大腦換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有助於減輕妨礙入睡的緊張焦慮感」。
以「刺激控制」技巧改善睡眠的另一種作法是在非常困的時候才上牀睡覺。專家指出,「疲勞」(體力不足)與「愛睏」(無法保持清醒)並不相同,要能分辨兩者差異,如果疲勞的同時精神仍然興奮,就先別躺上牀。
此外,枕頭品質不良也會妨礙睡眠。呂威廉說:「肌肉骨骼不舒服,絕對會影響睡眠,如果發覺脖子朝奇怪的角度或方向彎曲或伸展,這表示你用了不合適的枕頭。」他指出,利用平常的睡姿就能選擇適當的枕頭:「如果躺着睡,建議用稍微扁一點的枕頭,可以限制頸部彎曲的程度。如果習慣側躺睡覺,建議用比較厚、比較高的枕頭支撐脖子。」
呂威廉之前提過,試圖不睡覺,實際上有助入睡,這是「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的應用,「睡眠應該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傾聽自己的身體,找出自己愛睏、準備入睡的信號。你愈是努力想要入睡,反而可能愈難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