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戈登方程(Klein-Gordon equation)KG
克萊因-戈登方程(Klein-Gordon equation)是相對論性量子力學裡第一個被認真提出的自由粒子波動方程,它把狹義相對論的能量-動量關係「量子化」成了波函數所滿足的偏微分方程。
克萊因-戈登方程是“把愛因斯坦的能量-動量關係量子化後最直白的表達式”,它雖不適合做單粒子量子力學,卻成爲量子場論裡自旋 0 場的基本動力學方程,連接了粒子物理、宇宙學和凝聚態對稱破缺理論。
1. 從經典到量子的“升維”思路
1.1 非相對論極限
非相對論的德布羅意關係 E = ħω,p = ħk 與能量-動量關係 E = p²/2m 結合,得到薛定諤方程
iħ∂ₜψ = –(ħ²/2m)∇²ψ。
問題在於它是二階空間導數、一階時間導數的“不對稱”結構,本質上只適用於 v ≪ c。
1.2 相對論能量-動量關係
狹義相對論給出 E² = p²c² + m²c⁴。
把 E、p 換成算符:
E → iħ∂ₜ, p → –iħ∇。
代入後得到
(iħ∂ₜ)²ψ = (–iħ∇)²c²ψ + m²c⁴ψ。
整理即克萊因-戈登方程
(□ + (mc/ħ)²)ψ = 0,
其中 □ ≡ (1/c²)∂ₜ² – ∇² 是達朗貝爾算符。
2. 方程的結構與記號
四維記號:x^μ = (ct, x, y, z),∂μ = (∂/∂(ct), ∇)。
定義 □ = ∂μ∂^μ = (1/c²)∂²/∂t² – ∇²。
令 κ = mc/ħ(康普頓波數的 2π 倍),則最緊湊形式
(□ + κ²)ψ = 0。
3. 平面波解與色散關係
把 ψ(x,t) = e^{–iEt/ħ + ip·x/ħ} 代入,得
–E²/ħ² + p²c²/ħ² + m²c⁴/ħ² = 0 ⇒ E = ±√(p²c² + m²c⁴)。
出現 負能解 是早期拒絕 KG 方程的理由之一,後來由量子場論解釋爲反粒子。
4. 概率解釋困境
從 KG 方程可構造守恆四流
j^μ = (iħ/2m)(ψ∂^μψ – ψ∂^μψ),
其中 j⁰ = ρ = (iħ/2mc²)(ψ∂ₜψ – ψ∂ₜψ)。
ρ 並非正定的,因此不能直譯成概率密度——這是 KG 方程在單粒子圖像下失敗的核心原因;只有在 量子場論 中把 ψ 升爲算符,ρ 解釋爲電荷密度而非概率密度,問題才解決。
5. 拉格朗日形式與對稱性
拉格朗日密度
L = (∂μψ)(∂^μψ) – (mc/ħ)²ψψ。
全局 U(1) 變換 ψ → e^{iθ}ψ 給出守恆電荷(Noether 定理),即上述 j^μ。
如果耦合電磁場,把 ∂μ → D_μ = ∂μ + iqA_μ/ħc 即得到 帶電標量場 的克萊因-戈登-麥克斯韋系統。
6. 推廣與角色
自旋:KG 方程描述 自旋 0 的粒子(如 π⁰ 介子、Higgs 玻色子)。
彎曲時空:把 □ 換成彎曲度規下的達朗貝爾算符 □g,即得到彎曲時空標量場方程
(□g + (mc/ħ)²)ψ = 0,
這是研究宇宙膨脹、黑洞輻射的常用工具。
非線性版本:加入 λ|ψ|⁴ 項就變成經典或量子的 φ⁴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