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遭逼宮」為何還底氣十足? 專家分析:賴清德民調低迷纔是根本

總統賴清德(右)和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在726與823兩場罷免案連續受挫後,黨內裂痕迅速浮上臺面,其中黨團總召柯建銘成爲衆矢之的,並傳出黨內已有聲音串聯連署,要求他爲罷案失利負責請辭。即使總統賴清德出面迴應,表示黨團改選應「符合社會期待」,卻未見明確護航,引發外界解讀,這是否意味着黨中央默許柯建銘退場。

對此,財經專家黃世聰在《關鍵時刻》節目中指出,柯建銘之所以「底氣十足」,不願意讓位,是因爲意識到這場政治風暴背後,反映的是黨內對賴清德領導權威性的隱憂。

黃世聰分析,雖有部分黨內人士發起「逼退行動」,但柯本人反擊強調,他是爲了拚國會過半才投入罷免,如今卻被歸咎全責,顯不公平。他更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呼籲社會與黨內回頭關注更迫切的議題,例如南部水災與進口關稅所帶來的民生衝擊。

黃世聰直言,從柯建銘角度觀察,防災與關稅應由行政院長卓榮泰與副院長鄭麗君承擔更多政治責任,如今他們未被追究,卻僅由他一人承受黨內壓力,難以心服口服。而更深層的矛盾則指向總統本身,根據《美麗島電子報》8月最新民調指出,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僅31%,不滿意度則高達60.5%,個人聲望已低於整體民進黨支持度(33.1%),這使得黨內對於「是否該站在總統這邊」產生遲疑。

當總統聲望無法爲執政團隊加分,反而被視爲包袱,黨內凝聚力勢必動搖,黃世聰強調,正因如此,柯建銘纔會認爲自己無須率先下臺,否則反將淪爲黨內紛爭代罪羔羊。這場罷免後的後座力,已非單純個人責任之爭,而是檢視總統能否穩住權威、重新凝聚支持的關鍵時刻,若無法有效止血,「逼宮聲浪」只會愈演愈烈,民進黨恐面臨更深層的內耗危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