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廣西來賓端穩“糖罐子”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韋秋瑩
通 訊 員 吳海蘭 覃飛翔
在綿綿春雨滋潤下,桂中大地的萬畝蔗田展現出一幅別樣的春耕畫卷。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在廣西來賓採訪時看到,北斗導航播種機牽引着銀色地膜,猶如巨筆在大地上揮毫潑墨;大型植保無人機編隊在空中織就一張天網;脫毒組培蔗種苗在肥沃的土壤中孕育着甜蜜的希望。
農民從“會種蔗”到“慧種蔗”
在位於來賓市興賓區的廣西國營鳳凰華僑農場,蔗農餘才庫輕觸平板電腦,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隨即啓動。銀白色的“機械長龍”沿着預設的數字座標精準前行。
開溝、下種、施肥、覆土、覆膜等一系列工序一氣呵成。激光傳感器實時監測行距偏差,5G模塊同步將作業數據上傳至雲端。曾經需要多人協作的種蔗工序,如今僅需2名技術人員即可完成。
“這臺‘鐵牛’每小時可播種3畝以上,效率較人工種植提升20倍。”餘才庫介紹。在他身後,新翻的蔗壟如五線譜般延展。不遠處,天空中大型植保無人機嗡嗡盤旋,均勻噴灑藥劑,構建出天地協同的智慧耕護網絡。
來賓市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主任韋壯介紹,近年來,來賓深度整合物聯網、北斗定位、遙感等前沿信息技術,將其應用於蔗田測繪及甘蔗生產全鏈條,引領農戶從“會種蔗”轉向“慧種蔗”。
作爲全國甘蔗種植的重要城市,目前來賓糖料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82.12萬畝,2024年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74%,較廣西平均水平高出2.88個百分點;糖料蔗聯合機收與分步式機收協同推進,2024年機收蔗進廠量達66.3萬噸,位居廣西首位。
“一直以來,來賓將推進機械化生產視爲提升糖料蔗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關鍵舉措。”韋壯說,來賓大力推廣寬窄行機械種植等技術,切實落實農機補貼政策,有力促進了糖業高質量發展。
良種良法做強“甜蜜”產業
蔗田中,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來賓綜合試驗站站長楊祖麗向記者展示了一叢新培育的幼苗。
“這是經過健康脫毒處理的組培蔗種苗,豐產性和增產潛力更高,糖分含量等農藝性狀更優異,同時還展現出更強的抗病能力。選用這類蔗種,能夠確保來年實現甘蔗穩產、增產。”楊祖麗介紹。
得益於良種和良法的廣泛推廣,來賓的“糖罐子”端得穩、端得牢。
近年來,來賓積極推進品種良種化戰略,已成功建設2萬餘畝國家區域性甘蔗良種繁育基地。來賓還建成了脫毒組培苗中心和脫毒種莖加工廠,年供應脫毒種苗能力高達30萬畝。“桂糖42號”“桂糖44號”“桂糖49號”“桂柳05136”等多個甘蔗新品種在來賓的蔗田中茁壯成長。
“脫毒組培蔗種苗的推廣覆蓋率已超過全市種植甘蔗的80%。其中,‘桂柳05136’的種植面積更是佔據了全市種植甘蔗的40%以上。”楊祖麗介紹。
來賓還積極推廣深耕深鬆、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爲甘蔗產量和品質提供保障。“深耕深鬆及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更能保水、保肥、抗旱、抗倒伏,有助於提高甘蔗單產和機械化作業效率。”韋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