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執法減事故 傷商圈雙面刃
爲有效取締交通違規,新北市警察局自2022年起迄今,共建置120處科技執法設備,其中45處具有不停讓行人偵測功能。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爲有效取締交通違規,新北市警察局自2022年起迄今,共建置120處科技執法設備,其中45處具有不停讓行人偵測功能,經統計交通事故件數有逐年減少趨勢。不過,民衆認爲,廣設科技執法設備雖立意雖好,但公正性有待商榷。議員蘇泓欽認爲,科技執法並非萬靈丹,交通事故不該全靠科技執法解決。
新北市警察局交通大隊長謝明傑15日於道安會報指出,自2022年起至2025年2月,共建置120處科技執法地點,2025年再新增106市道、臺9線、臺64線等7處地點,另45處不停讓行人科技執法設置地點,較2024年同期減少150件,各項交通事故件數逐年減少,事故防制成效良好。
國民黨議員白珮茹表示,去年6月,瑞芳區新增瑞八公路及九份老街口的科技執法設備,原意爲取締遊客重大違規,但24小時不間斷錄影執法,反而使當地居民到便利商店購物,都可能面臨被開單風險,引發瑞芳居民嚴重反彈。
此外,以三鶯交流道爲例,南下匝道經常性塞車導致車輛回堵,去年12月,新北市警察局於該路段建置科技執法設備,遭蘇泓欽強烈反對。蘇認爲,許多駕駛紅燈之前左轉復興路準備上匝道,卻發現匝道回堵,被迫停留在路中間,駕駛非刻意闖紅燈,而是因回堵導致停留路口黃網區。
蘇泓欽說,相關機關應想辦法解決塞車回堵、路口未清空的狀況,科技執法並非萬靈丹,不能單靠科技執法解決問題,否則便是陷民於罪。
對此,新北市警察局說明,2023年交通科技執法舉發22萬7324件、2024年1至11月交通科技執法舉發26萬3076件,爲維持舉發品質,避免執法爭議,各類交通違規舉遵照警政署「取締一般交通違規作業程序」辦理。
三峽警分局交通組長張文宏表示,三鶯交流道南下匝道設有取締15噸以上大貨車違規行駛、車輛不停讓行人、跨越雙黃線、闖紅燈等科技執法設備,但取締未保持路口淨空項目則暫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