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紅利此消彼長,最熱與最冷板塊漲幅相差85個百分點
科技板塊的加速上漲,不僅進一步推升交易擁擠度,也讓科技與紅利或消費板塊之間的蹊蹺板更加顯著。
2月21日,科創50指數收漲5.97%,年內漲幅攀升至10.7%,這般表現甚至還排不進全A股指數前五名,科創板的另兩大指數科創200、科創100分別收穫17.83%、16.41%的年漲幅。
去年表現搶眼的紅利策略暫時被資金拋棄。年初至今,紅利指數、中證紅利、深證紅利3只紅利指數表現墊底全A股。滬深300與上證180年內收益率勉強收紅。
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本輪結構性科技行情不同於去年9月,在各大事件、消息、情緒的共振下,資金集中科技板塊,隨着賺錢效應不斷放大,堅守紅利、消費風格的資金也下場參與。賣方機構的多份研報稱,預計AI等科技板塊仍然能在中期維度帶來較好收益,但短期內隨着交易擁擠度提升,回調或隨時發生。
市場風格切換正當時
過去一週,受阿里巴巴與蘋果合作、微信接入DeepSeek,加速探索AI應用端使用場景等事件催化,市場情緒再受提振。
2月21日科技股“滿屏狂歡”之後,DeepSeek、宇樹機器人、IDC、雲計算概念板塊的年內漲幅均超過40%,其中DeepSeek指數漲逾73%。而煤炭與免稅指數下跌10%,空運、冰雪旅遊指數跌近10%。市場最熱門與最冷門的概念板塊漲幅相差近85個百分點。
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月21日收盤,有975只個股創下近30天以來新高,行業集中於電子、通信、傳媒、軟件、半導體、機械等。
有101只個股創下近30天以來新低,其中有19只市值超過1000億元,行業分佈於石油、基礎化工、煤炭、電力設備、交運等傳統行業。中國石油(601857.SH)、中國海油(600938.SH)兩家萬億石化巨頭年初至今下跌10%;中國神華、中國建築、中國船舶、中國鐵建等千億“中字頭”均跌超10%,中國神華當週跌幅爲7.21%,創下2021年10月末以來最大周跌幅。
除了“中字頭”、石化、煤炭等週期龍頭股以外,家電、食品行業的“大白馬”也在普遍下跌。美的集團(000333.SZ)、海爾智家(600690.SH)、燕京啤酒(000729.SZ)、東阿阿膠(000423.SZ)均跑輸中證紅利指數(年內下跌5.81%)。
某券商策略分析師告訴記者:“每週我們會定期跟蹤創階段新高與創階段新低股票數量的差值,在一定程度上這項指標反映了市場情緒。春節假期以後,紅利板塊的防守屬性蕩然無存,資金扎堆做多科技,部分紅利股節後回撤10%也是由於資金切換至科技板塊,形成‘此消彼長’格局。但在短期情緒面因素逐漸被消化後,基本面因素或將重新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交易擁擠警惕短期回調
科技板塊加速上漲,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擁擠交易風險進一步積累,有賣方研究報告明確指出,部分科技子板塊已經進入超買區間,投資者需警惕短期回調風險。
市盈率(PE)通常不是科技行情中資金看重的核心指標,但過高的市盈率至少表明估值已嚴重脫離基本面。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收盤,市盈率TTM爲100倍以上的個股達到728只,電子、計算機、機械設備行業分別有106只、91只、94只,合計佔比四成。
不少熱門概念股的估值漲至“市夢率”。機器人概念股三豐智能(300276.SZ)的PE超過4萬倍,該股年內累計上漲81%,最近一週大漲56%,而公司去年三季度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僅973.55萬元。從事半導體設備的中科飛測(688361.SH)年內上漲21.45%,PE已高達3644.35倍。航錦科技(000818.SZ)與深信服(300454.SZ)兩隻數據概念股年內股價已經翻倍,PE均超過300倍。
科技板塊密集的減持公告可能也反映短期交易過熱。2月21日盤後,炬芯科技、英方軟件(688435.SH)、芯碁微裝、富瀚微(300613.SZ)等半導體、軟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東減持預披露或減持結果。炬芯科技本月以來上漲11%,股東珠海辰友、廈門炬焱計劃分別減持不超過146.13萬股、9.98萬股。英方軟件2月大漲63.6%,好望角啓航等三名股東擬合計減持公司不超3%的股份,即250.5萬股,預計套現1.2億元。富瀚微的股東上海朗瀚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計劃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2%,預計套現3.2億元。
談及A股近期的科技行情,某上海私募基金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港股市場此輪的先行示範效應較爲明顯,恆生指數及恆生科技指數進入去年“9·24”行情高位區間,並且恆生科技指數的多隻龍頭股爲港股行情貢獻了主要漲幅比重。“近期的科技股行情主要是流動性相對寬裕帶來的估值提升,情緒與事件是催動資金看多做多的主要動力。當前又是A股業績真空期,大市值龍頭股的年報‘靴子’尚未落地,基本面得不到證僞。短期需注意科技股回調風險,中期甚至全年,我們依然看好AI應用加速落地。”前述私募人士說。
就如何看待市場風格下一步演繹,上述私募人士表示,隨着近期利好因素逐步消化,市場焦點或將重返基本面因素。“隨着兩會臨近,市場對增量財政政策的關注度將逐步提升,聚焦消費、地產、科技、外貿等多個領域,尤其是消費刺激政策的落地情況。另一邊,A股進入業績快報時間窗口,建議投資者可適度均衡配置行業板塊,密切關注AI核心標的的業績兌現情況和資金流向。”
中信建投2月22日發佈的研報稱,近期科技板塊漲幅已較可觀,部分主題方向短期交易指標存在過熱,但對比2023年的基本面邏輯,本輪科技行情演繹預計仍有空間,包括港股科技巨頭在內的一批代表性公司的估值中樞與上沿也有理由明顯高於過去兩年,而具體演繹預計科技主線內部可能存在一定的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