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視點·科技強國路上的青年力量丨放開手腳創新創造

人民日報記者 徐靖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科研工作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骨幹,要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爲建設科技強國奉獻才智、寫下精彩篇章。

江淮大地,創新涌動:科學島上,科研人員加緊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科交會現場,架起成果轉化橋樑;科技園區裡,企業聚精會神開發產品、打開新市場……科技工作者們牢記囑託、開拓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新突破。

“全力以赴,點亮‘核聚變燈’”

和往常一樣,早上7點30分,李磐步履匆匆來到了位於合肥科學島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控制大廳,完成常規測試後,開始爲當天的實驗做準備。

33歲的李磐,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也是EAST實驗運行組的一員。“裝置運行需要等離子體控制、兆瓦級射頻波輔助加熱、大型超導線圈、先進診斷、超高真空等一系列子系統的支撐,運行組就像是做菜的‘廚師’,根據物理、工程研究需求,調控各個子系統,以達到實驗目標。”李磐說。

太陽普照萬物,它的巨大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有“人造太陽”之稱的EAST,就是要在地球上實現人類可控的核聚變反應。

今年1月,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1億攝氏度1066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標誌着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

“實現‘億度千秒’意味着要讓溫度相當於太陽表面2到3倍的等離子體運行至上千秒,控制精度需達到毫米量級,以確保等離子體高度可控。”回憶起衝擊紀錄的日子,李磐說,大家加班加點,先後攻克了非感應高約束模運行、長脈衝粒子再循環控制等系列難題,掌握了鋰化壁處理和實時鋰粉反饋、積分器零漂自動補償等技術,這些成果加速了國內聚變能源研究的技術積累,同時爲國際核聚變事業提供了借鑑。

記者看到,在EAST控制大廳有一塊大屏幕,上面顯示當天的實驗計劃、實驗時裝置的狀態等,屏幕最上方還有一個數字“152511”。這代表裝置已經完成了超過15萬次實驗。

“現在,EAST正在進行新一輪物理實驗,例如研究低碰撞率等離子體特徵、金屬雜質輸運、單零控制算法等。”李磐說,通過實驗研究驗證,將爲下一代核聚變裝置實驗打下基礎。

在EAST裝置的不遠處,未來將率先演示聚變發電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加快建設。

“很期待BEST建設完成並實現演示聚變發電的那一天。”談及BEST裝置,李磐既興奮,又顯得有些壓力。他告訴記者,建設BEST裝置就相當於在探索又一個科技“無人區”,極具挑戰性,同時這一領域的國際科技競爭非常激烈,壓力在所難免。

對於未來,李磐堅定地說:“人生能有幾回搏,我願全力以赴,點亮‘核聚變燈’。”

“當好‘服務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今天一天都在外面,上午去參加市裡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年度大會,下午又趕去科交會現場。”匆匆趕回辦公室的合肥市科技局成果轉化促進處處長衛虓夫,笑着向記者走來。

雖然跑了一天,衛虓夫的臉上看不到疲倦。“我現在從事的成果轉化工作,是一件特別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工作很有動力!”衛虓夫表示。

今年39歲的衛虓夫,在合肥市科技局人事處工作多年。去年9月,他接受組織安排,開始擔任科技局成果轉化促進處處長一職。

“一開始心裡是有些犯嘀咕,擔心幹不好。但是幾個月下來,逐漸適應了新的崗位。”衛虓夫表示,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強調“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這更加讓他堅定了幹好本職工作,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信心和決心。

跑高校院所,收集老師的科研成果,瞭解成果轉化難點堵點;跑企業,瞭解企業的技術需求,推動產學研融合;組織專場對接會,助力校企合作、銀企對接……衛虓夫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各個環節,和團隊忙碌在工作一線。

“這大半年,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工作模式上的創新,比如啓動建設首批成果轉化先導區、開展成果轉化企業接續培育、有組織體系化對接高校院所等。”衛虓夫說。

“很多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在初創期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問題。我們就推出了‘攜手共進計劃’。”衛虓夫介紹,該計劃積極組織成果轉化企業與產業鏈鏈主企業、央國企深度對接,同時創新“星火貸”“團隊貸”等金融產品,加大對成果轉化企業的授信力度,加快形成“苗木蔥鬱”的創新生態。今年一季度已舉辦新材料、人工智能兩個產業領域專場對接活動,爲17家成果轉化企業“鏈接”創新資源。

衛虓夫的辦公桌上,各類政策文件、會議資料、專業書籍等擺放得滿滿當當。“合肥市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不斷躍升。作爲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責任大、壓力大。我一直都處於不斷學習的狀態。”衛虓夫表示,“從人事處到成果轉化處,工作內容和對象雖然變了,但不變的是都需要和人打交道。今後,我要繼續當好‘服務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助力醫生實現細胞級的精準手術”

手持一根細長的針式顯微鏡,在動物內臟組織上輕輕移動,微小的細胞核竟然在屏幕上清晰地顯現出來。這是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術中手持顯微鏡——“安刀”。

在手術中,腫瘤細胞看起來與正常細胞非常相似,如何清晰顯示深部病竈或明確微小的腫瘤邊界?“我們利用細胞級熒光導引成像技術研製的‘安刀’,能夠獲得實時、高清、動態、無僞影的細胞圖像,精準區分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同時做到微米級防抖,助力醫生實現細胞級的精準手術。”39歲的樹突科技首席執行官沈來全解釋。

3毫米鏡頭直徑,靈活掃描組織部位;500微米超大顯微視野,高效觀察亞細胞結構;1200倍以上高清成像,專屬圖像處理技術展示更多細節——“安刀”相當於爲手術裝上微米級“瞄準鏡”。

一次次重大科技突破,爲人類健康帶來福音。80多年前,莫氏顯微手術誕生,將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治癒率從80%提升至95%以上。然而,受限於手術時長和複雜性,這項手術一直難以擴展至其他癌種。如今,隨着“安刀”的應用,莫氏顯微手術有望擴展至腦膠質瘤、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80餘種癌症。

作爲目前全球唯一能實現術中在體細胞級別顯影的儀器,“安刀”已經在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40多家醫院應用,累計完成約2000例手術。

“樹突”指神經元細胞體的突起,是光學顯微鏡能看到的最小細胞結構。“我們公司致力於不斷延伸人類視覺邊界,因此以‘樹突’爲名,表達了對精密光學成像技術的極致追求。”沈來全說,未來,細胞級熒光導引成像技術也將拓展應用場景,廣泛用於生物科研、半導體制造及檢測、工業檢測等多個領域。

科技工作者們表示,將牢記總書記囑託,聚焦關鍵技術攻關,努力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爲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核科技支撐。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