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因應極端氣候變遷 韌性國土規畫

七月以來的丹娜絲颱風與月底的豪大雨帶來超大雨量,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受重創,包括農漁業、光電設施、電力系統,及老舊平房建物、農舍資材等,單是農損即逾卅億元。

強風伴隨強降雨橫掃,與過去洪泛災害不同的是,在風雨交加下,許多百年老屋、三合院、農舍的結構幾無抵抗力,再加上後續熱帶氣流擾動帶來的降雨,累加了淹水之災情,真是屋漏又逢雨,居民受災之情形相當嚴重且超乎預期。此次風災亦揭露諸多城鄉差距下的社會與環境韌性議題,包括:散村與集村的生活和生產空間紋理破碎化;既有社區支援系統斷裂、政府支援因應之作爲遲緩;基本生活能源、水資源及給排水系統之崩解;受損的鄉村建築面臨修復技術更新、結構補強與缺工缺料之困境;村落自治單元因地理區位而形成救援孤島。

上述僅系較明顯的現象,若自更宏觀的地理氣候、風土特色與區域產業特性分析,亦引申出國土空間規畫面臨極端氣候危機時,是否能有轉機?回到聯合國呼籲各國的氣候變遷對策,除提升災害韌性、促進能源轉型、落實土地利用規畫、導入氣候變遷因子,並加強城市與國際合作外,更特別強調在地氣候環境與正視在地需求之重要性。

當我們得以建立更精密尺度的國土生態單元資訊,則更有把握將氣候風險評估納入實質的土地規畫中;且應跳脫現有的「行政疆界」,轉而以流域及生態系統爲根基以進行國土分區規畫。就社會韌性而言,各層級國土計劃中之基礎建設,尤須與社區網路及外部支援系統連結。

換言之,在民衆的實質生活中,其實看不到2D圖面上的國土功能分區。若將上述資料合理分析後,再進一步作區劃分區,自然而然會呈現出4D的、活生生有感的生活情境。許多新思維與空間規畫樣態將顛覆性轉型,城與鄉需成爲互爲表裡、脣齒相依的空間組合;包括城市農業之建構,以減少糧食供給和運輸能源之消耗。國土空間型態爲因應氣候與生態服務之需求,將有各種複合式分區出現,且趨向分散、小型化、自給自足、自我循環代謝的系統運作;此具有混合包容性的空間單元,將形塑更具韌性與復原彈性的有機空間體。

自二○二一年起,中研院、內政部、環境部均已各自發表了因應氣候變遷之國土空間規畫策略建議,這些「建議」亟須儘速納入中央各部會的政策與執行機制中,包括培育災後重建人才、篩選耐候品種、研發育種、提升技術工法、財務規畫等。

韌性國土與韌性社會之標竿,絕非口號即足以臻至;同步、快速、有效的政府機制及其調適與提升,亟需跨領域專業的合作,並提出有遠見、能與先進國家同步的行政領導和規畫。應急、搶救只是序曲,重建、復甦、再生,建立與大自然共生的新國土觀,纔是當務之急。(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