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書與輸:書展過後的省思

曾有人半開玩笑地告訴我,不要送「書」給剛上任或履新的親友,因爲「書」、「輸」同音,不太吉利!然而,歷經了剛落幕的臺北國際書展後,我對「書」與「輸」有了新的體會。當然,這與迷信無關。

在開幕日,我曾擔心臺大出版中心會在大型商業出版社的包圍下乏人問津。畢竟,學術專書與教科書以傳承知識與啓發智慧爲旨;我們追求細水長流,而非隨波逐流。然而開幕不到半天,臺大展位已涌入大量的讀者,甚至擠得我與執勤同仁都難以在書櫃間自由移動。我原先的憂慮,也瞬時化爲欣慰和感激。

更令我意外的是,造訪展位的讀者以大學生居多,甚至不乏中學生!許多同學一次扛了好幾本書至櫃檯結帳,顯示仍有年輕人願意透過閱讀來充實自己,實屬可喜。雖然他們買書回家後未必能馬上翻閱(就像我一樣),但至少在求知的路上,他們已踏出了第一步。

相較於書展的熱烈氛圍,大學校園卻呈現強烈的「厭書」反差。許多學生習慣將老師提供的投影片視爲主要的知識來源,對於借閱或購買教科書興趣缺缺。由於讀了投影片就可拿高分,加上網路資訊唾手可得,使得研讀教科書的意願大幅降低。即便是舉世公認的經典鉅著,也乏人問津。更現實的是,即使讀了教科書,也不一定能拿更高分,甚至還可能因讀不完而考試失利。在高分與學分的雙重壓力下,多數教科書已被束之高閣,成爲臺灣高教積重難返的沉痾。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我和許多大學生一樣,仰賴影印同學的筆記來應付考試。當年礙於同儕壓力與師長威權,團購教科書尚蔚爲風氣。爲了不讓買書的錢白白浪費,即使先讀了筆記,仍會翻閱幾頁的教科書,來減少罪惡感。坦白說,三十多年過去,除了同學秀麗的筆跡,我早已忘了筆記的內容。然而那些曾畫過線、寫過註解的書頁,至今仍是美好的回憶,以及持續學習的養分。

若想兼顧高分成績與深度學習,我建議可先「交叉比對」投影片與教科書,接着閱讀老師教過的章節,再佐以投影片來加強複習。如此既能避免短影音式的片面學習,又能掌握到重點。然嚴格來說,這仍屬「二軍」的讀法。若想成爲真正的「一軍」,須投入更多的時間研讀教科書,且願意勇於提問、討論、分享,並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筆記。

書展過後,我又重回校園,迎接新的學期。我不確定「書展效應」能在校園持續多久,只希望那些買書的同學能早日翻閱新書,在字裡行間發掘新知,並與作者產生心靈共鳴。或許,這無法保證三週後的期中考能取得高分;但高分不過是短暫的興奮劑,絕非人生的解方。其實,當你在二月初願意頂着寒風走進書展的那一刻,那顆主動探索的心,已經悄然拉開了「書」與「輸」的距離,同時也讓你擁有超越輸贏的行動力。(作者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