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請為青年加油、加氣、加碼

郭瓊瑩

青年節是我們很特別的節日,大概只有在華人世界纔會有正式的教師節與青年節。惟近二十年來,這兩個節日已被其他紀念日給沖淡稀釋了。就青年節而言,因爲社經環境與全民健康高齡化之社會變遷,青年突然變成了非人口紅利,就結構曲線而言,它逐漸扁平。「青年」之年齡定義亦不斷調整修正,正如「老年」之定義也隨着人類生命延壽,而更客觀地自醫學、生理、心理上重新評估與認知。

青年節之由來源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那個年代,青年烈士之年齡均爲十五至三十歲;今日再看金門國軍公墓之烈士,其平均年齡均不足三十歲或更年輕,這些均與昔時戰爭相關,甚至包括未成年之少年,被迫上戰場而捐軀於瞬間。人類歷史中因「戰爭」而犧牲之青年生命不知有多少?即便至今之俄烏戰爭,強權國家的口號喊得響亮,心中卻似乎對那些年輕犧牲者,包括兒童,未有任何深刻和人性化的反思與檢討。

青年本應是最有生命力、戰鬥力、競爭力的一羣世代,但也因在社會變遷過程中,他們在社經地位上相對弱勢,除了少數貴族、特權階層外,其餘不乏處於爲國爲民捐軀、赴湯蹈火之前線。今日未經歷過戰火之年輕人,很難深刻體會「烈士」的意義與其身心所揹負之責任,但無論如何,年輕的活力永遠是國家進步之活水。

青年的實質生理年齡數字得以隨世代變遷,但在此巨大變遷洪流中,青年必須承擔之挑戰卻是與時俱進,且理想標竿顯無止境。

自生活、生存乃至生命力之負荷面,國家關注了幼兒、少年、銀髮族,青年卻被視爲理所當然的「支援中堅」。就業、養家、扶親、育子…這年齡世代之優勢,原本是最被欽羨的一羣,而今卻成爲壓力最重、最難以任性任意喘息的一羣。即使有很多有本錢的「躺平族」,但也因此風氣而逐漸侵蝕了其「本錢」,影響了充斥「怨氣」而放任自我的月光躺平族。

社會結構鬆了、垮了,此實爲嚴重之危機;不婚、不生首當其衝,而此思維成爲主流時,我們的國力也正日漸消蝕。深刻反省,青年仍必須是國力之中堅,無論士農工商乃至今日所需之軍警,如果待之以理(禮)、視之以智(志),則爲何國家政策不能妥爲扶植?而不是隻有AI、電子科技世代族羣。

俗謂「商人無祖國」,總體前瞻,不應當只偏側少數菁英之保障。當這羣年輕、可持續支撐的基盤垮了,亦將自主流向適合其生存的無國界棲所。未雨綢繆,尤應對青年大量開放合理、合情、合法的知識技能與財富獲取管道,以及關於生存與生活之福祉權益保障。期待能夠再現百年前的「青魂」。

(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