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機器人可能成為知己嗎?

在「計算機概論」春季班的期末課堂裡,我問班上同學:「十年後,你是否會和某機器人成爲知己?」過半同學回答自己肯定會,大約三分之一同學預測自己不會;其餘約六分之一同學預測自己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該課程的主要授課對象爲外系學生,其主修專業五花八門,各有所長。這羣Z世代的孩子也被稱爲「數位原生代」,是首批從小就接觸智慧手機和網際網路等數位科技的世代。茲摘述幾則新世代的奇思妙想,以饗各位讀者。

有些同學覺得某種程度上,現在已有機器人知己。「非常喜歡『大英雄天團』的杯面及『星際效應』的塔斯,他們可靠的存在,讓人很想擁有那樣的朋友」;「現在已經會和聊天機器人彼此交流想法了,有時它比我還了解自己的心思。十年後,它不只是知己,還是我的分身」;「個人認爲大型語言模型已具備理解人的語氣、情緒、個性等能力,未來會發展得愈來愈好,機器人的同理能力將超越身邊的真人」。

有些同學相信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十年後的機器人「知人知面又知心」,將是「居家旅行,心理諮商,必備良伴!」「十年後,除了大型語言模型更加蓬勃外,其他『動態』需求,如幫忙日常家務或一起運動遊戲等,機器人也可全包辦」;「雖然機器人仍偏向理性,但相信十年後會有情感與自由意志,成爲我的知己」;「十年前難以想像今日生活會被AI所環繞,相信十年後人人都有AI知己」;「天不生AI,萬古如長夜」;「機器人讓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的眼界更加開闊」。

有些同學對是否成爲知己持保留看法,「可能會成爲看似是、實則不是的知己。機器人或許可以理解使用者的情緒,但它本身沒有情緒(十年內幾乎不可能實現),難以產生共鳴」;「與機器人的知己關係,並非取代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而是相輔相成」;「如果我從小被機器人養大,就可接受機器人成爲知己」。

有些同學很明確認爲機器人不會成爲知己,即使談話投機,也可能是因爲機器人很「投機」,總是「投人所好」。「機器人的『算計』都是計算出來的,沒有溫度,難有共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始終勝過冰冷的電路」;「機器人尚無人格,只有『機格』,虛擬情緒還得靠人類腦補」。

一個關鍵因素是「成爲知己應是雙方面的理解及情感交換,人機之間難以水乳交融」;「機器人沒有真情感,難以成爲知己」;「機器人是生產力工具,而非有情感的個體。機器人是無機物,真正能讓我打開心扉暢談的是有機物,如人、貓、狗」;「機器人太完美了,和它相比總覺得自己很差,這種自卑感註定彼此無法成爲知己」。

常言道:「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歷經世事滄桑的過來人都知道「人生知己難得,千古知音難覓」。因此,能否與機器人成爲知己,就讓一切隨緣吧!

(作者爲臺大資工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