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壇大咖雲集 共議人工智能 開啓思想碰撞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9日訊 在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圍繞基礎科學突破、技術革命產業化應用、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演進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激發智慧的深度碰撞。

在人工智能技術呈指數級躍遷的當下,人類正站在文明演進的關鍵節點。論壇上,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在演講中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多模態;二是應用於與GDP密切相關的行業,中國在推動AI落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他進一步介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週期主要包括五個環節:數據獲取、預處理、模型訓練、微調和推理。前三個環節需要大量算力和存儲資源,通常由大型科技公司完成。一般單位只需基於已有基礎模型進行領域適配的微調和後續的推理應用。

教育如何變革以迴應智能時代的挑戰?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王樹國深入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變革趨勢和蘊含的發展機遇。“世界在發生劇變,很多發明創造創新乃至新形態引領都來自社會,社會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面。”王樹國指出,堅持就能成功,“大學必須從以單一學科爲支點的傳統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機器智能能否突破人類認知的閾值?當技術奇點日益臨近,人類文明將面臨怎樣的重構?在“問道智能”圓桌討論環節,多位嘉賓一致認爲,AI並非人類的替代者,而是人類認知與能力的延伸。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指出,人類還是主宰,機器或者機器人還是人類的從屬。“個體 IQ與 AI 結合後,就像在蒸汽機時代,人類的體力可以翻倍。”

從量子物理到深空探測,從細胞編程到氣候變遷,基礎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着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在演講中介紹,歷經科學發展,如今藉助光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工具,人類對微觀粒子與宏觀宇宙演化已有系統認知,“但這並非探索的終點”。展望未來,王貽芳強調,發展先進的科學裝置對於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至關重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能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這也是我們應該有的軟實力。”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認爲,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同樣也帶來挑戰。AI讓信息獲取變得異常簡單,但往往會讓人忽略信息的真實性,人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

論壇沿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在線上環節,科學界和國內外產業界嘉賓還分享了最新科技趨勢,從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AR、AI多模態應用等領域探討技術革命的產業化浪潮。

閃電新聞記者 王志芹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