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出招!Google、犀牛盾發力環保 守護地球再升級
ChangeMaker破浪者爲可下錨及漂流的海上平臺,原型參考鑽油平臺設計。目前停靠在高雄興達港,離岸後預估定錨於臺南黃金海岸外海1.5至3 公里處海域。(RHINOSHIELD犀牛盾提供)
科技公司將焦點放在改善水資源。Google斥資300萬美元改善新竹頭前溪水質與水量;RHINOSHIELD犀牛盾則放眼海洋,啓動CircularBlue計劃,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掃地機器人,攔截並處理沿海的海洋垃圾。
Google 今(10)日發佈最新文章,宣佈與新竹市政府及環境部合作,投入300萬美元協助改善頭前溪流的水質與水量。新竹市西側沿海地段的供水常因季節變化而不穩定,加上工業用水需求龐大,時常需要透過複雜的跨流域引水來穩定供水,這對廣泛區域的水資源安全造成影響。
無人垃圾船在收到無人偵察機的海漂垃圾GPS定點,即可前往蒐集捕撈。(RHINOSHIELD犀牛盾提供)
Google宣佈與新竹市政府及環境部合作,改善頭前溪流域的水質與水量。(Google提供)
面對這個挑戰,Google 在頭前溪流域內受到民生污水嚴重污染的溪埔子排水區,資助一座「礫間接觸氧化處理」的設施建置,預計在10年內每年處理超過4.5億加侖(約170萬公噸)的水量,相當於近1萬7千名臺灣民衆的年度生活用水域的水質與水量,另外也在彰化資助精準灌溉的計劃,爲臺灣打造更有韌性的集水環境。
此外,犀牛盾聚焦海洋塑膠廢棄物污染問題,打造創新型「CircularBlue海廢過濾平臺」實驗計劃,併發布初號機「ChangeMaker破浪者」,爲一個智慧化、模組化且節能的平臺,透過自動化、人工智慧與循環思維,解決沿岸廢棄物問題。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表示:「犀牛盾品牌本來的主張就是『保護』,除了保護產品,保護地球也是我們的管轄內。最終我對這個專案的期望就是有一天找到可規模化的方式,把海上的垃圾全部清光」呼應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的願景。
「破浪者」以長期駐留海上爲目的,原型參考鑽油平臺設計,以6根半潛式柱體支撐平臺結構,搭配4角氣囊設計,可提高抗風浪穩定性,每根柱體也可作爲儲存淡水與燃油後勤補給,發電設備、空調循環、觀測等不同功能。破浪者平臺內部具備最多4人的沖洗、臥鋪、冰箱與廚房等空間,可支援長時間海上垃圾蒐集觀測作業與簡易生活機能。海上島及無人船同時配置太陽能板供電,經實測可搭配船艙中電池儲能與充放,於近岸海域達成電力自給自足。
停泊在破浪者平臺下方的無人垃圾船在收到無人偵察機的海漂垃圾GPS定點,即可前往蒐集捕撈。至定點後可開啓獨立感測鏡頭,視海面現況進行垃圾蒐集捕撈,完成後可自動返航回到作爲平臺母船的海上島,就像掃地機器人一樣。這套雙模式系統具備可擴展性與低環境衝擊,提供一種聰明且永續的方式,在海洋廢棄物擴散前即時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