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解鎖 “思政+科技” 新體驗

爲深化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打破學段壁壘、構建協同育人體系,日前,天津天獅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泉州東里社區,組織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四個學段的學生走進天津市科技館,以“實踐賦能+分齡引導”的模式,將科技場景轉化爲思政課堂,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家國情懷,在學段銜接中築牢“縱向貫通、循序漸進”的思政育人鏈條。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些齒輪轉得多整齊!一個小齒輪動起來,大機器就能轉起來——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是集體裡的小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幹大事!”在科技館“機械互動區”,姜曉涵老師以“小齒輪·大力量”爲主題,爲小學生們設計了一場“觸摸式”課堂。通過親手轉動齒輪、觀察機械聯動,孩子們在遊戲中理解“個體與集體”的意義,讓“團結協作”的種子悄然萌芽。

面向初中生的“機器人·智託中國夢”課堂,則將科技館內的智能機器人展品轉化爲“活教材”。王志文老師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強、對前沿科技興趣濃厚的特點,課程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結合館內機器人展項,深入淺出地講解我國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成就(如大疆無人機、服務機器人等),引導學生思考科技創新如何賦能國家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深刻理解“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激發他們投身科技創新的志向,用智慧“託舉”民族復興的夢想。

高中生的課堂上,劉璇老師將“中國航天員”主題課以楊利偉首飛、王亞平太空授課等鮮活案例爲線索,從“訓練中的極限挑戰”講到“太空中的家國守望”。“當航天員說‘時刻準備爲祖國犧牲’時,我突然懂了,愛國是危難時的擔當,也是平時的堅持。”一名高中生在課後分享中說,這樣的課讓“家國情懷”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

而針對大學生,“以探月夢託舉中國夢”主題課則立足更宏觀的視角。趙揚老師結合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等重大科技工程,解析“探月夢”背後的“創新基因”與“民族復興邏輯”,引導學生思考“新時代青年如何在科技強國中錨定奮鬥方向”。“探月工程從‘設想’到‘實現’,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我們這代人,也得接好自己的一棒。”一名大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說,這堂課讓“使命擔當”有了具體的註解。

課程結束後,學生們在科技館內自由參觀體驗,將課堂所學與現場展品、互動項目相結合,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了對科技強國與民族復興關係的理解。他們紛紛表示,這種在科技館裡上的思政課特別有意思、收穫很大,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

此次思政實踐教育活動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一次創新嘗試和成功實踐。它有效整合了校內外教育資源,打通了學段壁壘,構建了協同育人的良好機制,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探索了新的模式。未來,天津天獅學院將繼續深化館校社合作,不斷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讓思政教育更加“活”起來、“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