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24小時追蹤美F-22 F-35 陸太空雷達獲突破恐終結隱形戰機時代
美國空軍F-35隱形戰機的資料照。(美聯社)
世人已見識過中國利用光學衛星偵測隱形戰機的能力。例如,吉林-1號商業衛星成功了追蹤1架穿越雲層機動的F-22戰機,展現了民用衛星系統在軍事偵察上的潛力。
然而,《南華早報》16日報導,光學相機本質上有限制,它們無法夜間運作並容易受雲層、霧氣或其他惡劣天候條件阻礙。而在實戰情境中,軍事指揮官較信賴能全天候可靠運作的雷達衛星。好幾十年來,廣泛認爲,利用太空雷達偵測「猛禽」(Raptor)戰機或B-21「突襲者」(Raider)轟炸機等隱形戰機並不可行。要是從軌道偵測可行,那這些代表性隱形戰機專案當初可能根本不會獲准。
從低軌道上方觀測時,隱形戰機的雷達截面積(RCS)顯著增大,部分估計顯示,可大得像穀倉門般。不過,這優勢遭背景雜斑的壓倒性挑戰抵銷。起伏的海面或山地對雷達訊號的混亂反射產生強烈雜訊,而這很容易掩蓋移動戰機的微弱訊跡。中國2022年發射「陸地探測」1號(LT-1),而這是前所未有的雙衛星雷達系統。以雙基地配置運作,一枚衛星發送雷達脈衝,而另一顆衛星編隊飛行,接收回波。分離發射器與接收器大幅降低了自我干擾,並提升了抑制雜波的能力,而這是發現匿蹤目標的關鍵突破。
從那時起,中國便迅速擴大在軌雷達衛星星座,不僅在低軌道,還在高空地球同步軌道部署系統,而這種配置可以持續監視廣大區域。
事實上,相關進展引起美國軍方高度關注,視它們爲戰略偵察的潛在遊戲規則改變者。雖然中國並未正式承認,這些衛星有任何軍事應用,但本月發表在中國頂尖學術刊物《雷達學報》的研究論文顯示,這類系統的確可能具備偵測隱形戰機的能力。要是這些理論發現結果在實測中獲得驗證,那影響或許很深遠,這意味着:完全由隱形稱霸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相關研究由參與LT-1開發的頂尖機構共同進行,其中包括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SAST),具有高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