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工生殖 罕病師產健康寶寶

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與葉小姐(左一)一同分享求子成功的喜悅。創辦人婦產科醫師曾啓瑞(右二)呼籲國健署,放寬不孕症治療補助的年齡限制。(鄭鬱蓁攝)

35歲葉小姐罹患罕見家族性遺傳疾病「色素失調症」,懷着賭一把的心情,兩度自然懷孕,最後仍決定引產,就怕孩子也遺傳罕病,後來求助生殖中心,透過技術篩選胚胎,3年前順利生下健康大寶,現在更順利懷上二寶,扭轉遺傳疾病噩夢。

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院長鬍玉銘表示,帶有缺陷基因的「色素失調症」,產檢時超音波看起來正常,但寶寶一出生全身佈滿水泡,輕則留下色素疤痕,重則影響器官功能。臨牀統計,男寶寶大部分會胎死腹中,女寶寶即使幸運出生,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造成智力不足、缺齒、視力不良等傷害。

依罕病基金會網站介紹,色素失調症發生率約4萬分之1,患者除皮膚有色素沉着現象,眼睛、牙齒、指甲及毛髮都有不同程度影響,部分患者甚至有神經學上的症狀。

擔任特教老師的葉小姐說,自己症狀輕微,只是皮膚有紅疹,直到小學5年級才知道罹患該病,但胞妹有智能障礙。因有生子規畫,一直很關注遺傳問題,諮詢遺傳科醫師後,知道有一半機率可自然懷孕生下健康寶寶,才決定賭一把。

第1胎成功懷孕時雖是女嬰,但第10周做絨毛膜採樣檢驗,不幸發現罕病帶因染色體,經醫師建議終止妊娠;第2胎爲男嬰,不幸胎死腹中。夫妻倆不希望再經歷引產傷痛,經醫師建議選擇人工生殖。

胡玉銘指出,葉小姐在試管療程中共取得23顆成熟卵子,全部成功受精,其中18顆成功發育成胚胎,經罕病篩檢後有9顆通過,再經檢測確認有3顆可植入的健康胚胎,最後順利生下大寶;去年再度植入胚胎,預計今年下半年迎接二寶。

對於罕見疾病基因攜帶者而言,傳統自然受孕存在50%的遺傳風險,甚至可能無法活產,使許多家庭面臨艱難的生育抉擇。胡玉銘說,看過太多罕病患者生子的不幸個案,許多父母並不知道自己帶有遺傳疾病基因,更有大多數是刻意隱匿不說,使遺傳罕病憾事不斷重演。

他說,透過「胚胎着牀前基因診斷」(PGD),可根據基因位置設計探針來選胎,避開帶因胚胎、降低罕病遺傳風險,建議有生子計劃者可做婚前或孕前檢查,有家族史的高危險羣以試管技術篩選染色體,確保植入最健康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