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保臺與和平共榮的對壘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以「九二共識」、「兩岸和平」與「我是中國人」爲競選主軸的鄭麗文,成功登上國民黨主席寶座,說明「中國」與「中國人認同」在臺灣確實出現回溫跡象。這一點看在民進黨眼裡恐怕很不是滋味。因此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僅以花籃致意鄭麗文的當選,連賀電都不發了。民進黨發言人吳崢更是高高在上,「提醒」國民黨「抵抗中國各種滲透行爲」,完全看不到任何的民主素養。
鄭麗文主張健康、正軌的兩岸關係,與「抗中保臺」的賴清德正面對壘。面對勸進就任後訪問大陸的聲浪,鄭麗文20日迴應:只要有助於兩岸和平,「我什麼工作都願意做、什麼人都願意見。」相對於此,賴清德同日則老調重彈,聲稱所謂「九二共識、接受一箇中國原則,就有辦法得到和平」是不可能的事情。兩人的層次與視野,高下立判。
自蔡英文時期開始,民進黨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既蠢又壞。九二共識作爲兩岸政治互信基礎,莫過於「兩岸同屬一中」,以及「謀求國家統一」這兩根頂樑柱,這也是《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的要義所在。已故中研院院士胡佛生前曾痛批,民進黨透過毀憲、修憲手段遂行臺灣建國的目的。而賴清德可謂是「毀憲」達人,手按憲法宣誓就職,卻不只曲解憲法,還把憲法精神視之爲無物。
鄭麗文所主張的兩岸路線不過是把近十年來被民進黨帶往「脫軌」方向的兩岸關係,至少先帶回到常軌上來,進而根據新民意來決定未來走向。美麗島電子報9月的民調顯示,有7成受訪者接受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中華認同」。鄭麗文在回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時所言:「兩岸同爲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爲民族復興開創更宏偉的前景」,如此說法完全符合歷史與《憲法》,更與最新民意不謀而合。除非賴清德想要與7成民意爲敵,否則何必把鄭麗文的兩岸說法視爲眼中釘呢?
兩岸關係遭受蔡英文、賴清德執政時期的重大毀壞,必然要經過一段修復期,纔可能再邁入深水區。既然在野黨準主席有意扮演「修復劑」的角色,在「憲法一中」原則上,力推兩岸和平與和解,並將民衆認同帶回中國人的事實,這些都是兩岸修補關係的考題中應有之義。賴清德與民進黨立委們應該樂觀其成,不必草木皆兵,動不動就要搬出「國安」來當緊箍咒。
民進黨政治人物不時以「民主」做爲與對岸抗衡的價值觀。賴清德的「抗中保臺」,以及鄭麗文的「和平共榮」,哪一條路線能獲得多數民衆青睞,執政黨沒有必要小鼻子小眼睛,何妨讓兩條路線攤在陽光下,公開競爭!(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