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 軍事上中國並未勝日本
中日華北攻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專刊)
當華北出兵已達成預定的作戰目的後,日本政府就開始部署與國民政府的政治談判。8月7日,日本政府正式訂出「停戰條約」及「國交調整案綱要」,並於9日令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與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高宗武進行非正式交涉。共同防蘇、承認滿洲國、華北特殊化,是日本政府此次談判的主旨。前面兩項,已是老生常談,而華北特殊化,就是將華北的非武裝區域擴展到盧溝橋附近。換言之,日本政府在上次的《塘沽協定》中,藉着將冀東地區22縣劃歸非武裝區,設置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傀儡政權,此次也擬重施故技。新的要求是將非武裝區再向南移,從寶昌、張北、龍門、門頭溝划起,直至連接永定河、海河處;其以東及以北的冀察兩省皆納入日本政府的控制領域,還涵蓋了北平、天津兩大華北重鎮。
此一「停戰條件」的藍圖,雖於8月9日藉由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與高宗武的談判,正式轉達給中國。然國民政府因受制於國內外形勢,有非戰不可之苦衷,已如前述。蔣介石覺悟戰事已不可避免,爲爭取主導權,特於8月13日率先在上海出擊。此一外交談判,旋因上海開戰而終止,中日兩國自此進入全面戰爭的時代。
蔣介石回顧中日全面戰爭,認爲在軍事上中國並沒有戰勝日本。抗戰之所以勝利,除得力於美國援助外,最主要是因爲國策正確。所謂國策正確,自非單一因素使然,而是聚集衆多因時因地制宜政策而成。蔣介石在日記及演講中表示,當年華北地區飽受日軍步步進逼,他仍選擇退卻戰略,並利用剿共政策爲掩護,佈局四川,爲日後長期抗戰爭取可支撐全局的根據地,是一項值得稱許的決策。蔣介石這一段自評,可視爲「安內攘外」政策的總結。
對蔣而言,高舉反共旗幟,可收一石二鳥之效。一則,反共原本就是日本政府的國策,對蔣的厲行反共,日本政府雖未公然聲援,但樂觀其成。相較於其他政治人物,支持同樣奉行反共爲國策的蔣氏,還是最能與日本國策相容。爲了防止中共崛起,亦不願見中國因陷於內亂而導致國民政府瓦解;故當日軍與蔣氏在華北對峙僵持之際,日本政府反而扮演了居中調停之角色。國民政府能獲日本政府暗中相挺,「安內攘外」政策實功不可沒。
(四之四,摘自中研院近史所專刊《中日華北攻防》)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