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經濟戰的中流砥柱
傳記文學第756號《「法幣」八年抗戰的幕後真英雄》
儲備金是「法幣」信用的保證;據統計,一九三七年六月三十日「七七事變」前夕,國民政府持有的「外匯、黃金和白銀,總計共達三億七千九百萬元」,「在外匯準備金中,美金爲零點七三九億美元,英鎊達零點九二億美元,日元僅有一個零頭」。「存在國內的黃金(按每盎司三十五美元計)有一千兩百四十萬美元、白銀(按每盎司零點四五美元計)有一億一千八百三十萬美元;存在國外的及正在向國外運輸中的黃金有三千兩百八十萬美元、白銀有四千九百四十萬美元」。
抗戰初期,壯烈的「武漢會戰」(一九三八年六月─十月)後,廣州、武漢已相繼失守;該戰役日軍雖慘勝,但亦標誌着「中國抗戰由戰略防禦轉爲戰略相持」,中日戰爭正式邁入長期化。
抗日這場生死存亡之戰,由於國民政府戰前「黃金十年」的經濟發展,加上幣制改革的成功,將「白銀國有化」等財政動員,所累積的資金,包括外匯、黃金、白銀等「硬通貨」,大部分經由內運或外運方式,隨國民政府有效轉移,並未落入敵人之手。
「法幣」對美元的兌換,於一九三八年二月間,穩定維持在「二十九點七九美分(最高二十九點九○、最低二十九點六九)」;「法幣」發行指數,從一九三七年六月至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維持在一─一點六四之間;又在抗戰爆發後,政府的「黃金統制」政策下,如重慶每市兩黃金的「法幣」價格,於一九三八年底亦能保持在兩百元以下。足見「法幣」對全面抗戰初期在穩定財政、軍費支出等方面,有丘山之功。
正如蔣介石所言,在抗戰前完成幣制改革,幸虧統一了貨幣,爲長期抗戰打下基礎;但問題是仗要長期打下去,巨大的戰爭開銷,錢從那裡來?「法幣」紙鈔的信用要怎麼繼續維持?(四之二;摘自756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